理想膳食的标志——高蛋白、低热量
我们从饮食中摄取的营养素,其中蛋白质的味道并不美,而且很难吃。要说最美味的是脂肪,其次是碳水化合物。菜谱上的珍馐美味,多为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也含有一定脂肪量的食物。鳗鱼也好、牛排也好,味道之所以美,其实都是源于脂肪味道美的缘故。若想以此来摄取蛋白质,往往越吃越发福。
脂肪在储存能量方面效率最高。脂肪一进入身体,身体立刻就打开储存能量的程序通道,并且这套程序很合理。如果不是以脂肪,而是以其他成分来储存同等能量的话,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就必须胖到315公斤才行——身体不超过小锦 那般庞大,能量供给系统就会瘫痪。
由于脂肪作为营养素,便于能量储存,所以我们现在这样的体魄很配套,即使几天不进食也能存活下来。但是,任何事情都会”过犹不及“,脂肪的储存超过必要量,就意味着会溢进血管中引起阻塞。
这里有个事实要注意:吃了高热量的饮食,无论是蛋白质还是碳水化合物,剩余的营养素都会变成脂肪。因为能量储存的任务,完全承包给了脂肪。
鉴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都有脂肪化的功能,所以怕胖而回避脂肪食物,于事丝毫不补。这三大营养素虽然各有各的使命,不过从根本上来看,它们一脉相承,无论过量地摄取哪一种,都会增加体内脂肪的含量。
那么,蛋白质又是如何转化为能量的呢?是在氨基酸单体的状态下,转化为能量的。蛋白质一进入人体,首先被氨基酸分解,然后针对各种用途,再重新合成为蛋白质。
脑内吗啡也是一种蛋白质,它的组成成分中必须有酪氨酸,而脑内吗啡作为激素发挥其功能。大脑绝对需要高蛋白。不过成年病的原因,多是由于造成血管阻塞的脂肪引起,因此必须同时坚持低脂肪、低热量的饮食。然而不了解这种饮食法的,还是大有人在。
最近出版了很多科普性的营养学书籍,易读易懂,可供参考。在食物如此丰富的时代,如果不掌握些营养学方面的知识,不会合理调配饮食,必然造成热量过剩。
我的医院也开展饮食指导,给住院的患者提供我们配制的食谱,并且物美价廉,让他们体验一下什么是高蛋白、低热量的食物。有的人吃后情有独钟,立刻采纳为自己的家庭菜谱。
医院里的配餐,也免不了含有脂肪。前面增强肌肉一章里讲过,脂肪的消耗依赖于肌肉,所以只要通过运动,将脂肪”抻拉“进肌肉里,吃些适量的脂肪也无妨。
不过,此时血糖值的高低,就成了最大的问题。血糖值高,脂肪就”抻拉“不进肌肉里去。能将脂肪”抻拉“进肌肉里去的血糖值,一般表现在100毫克以下,最高也不能超过150毫克。
血糖处在这个水平阶段,肌肉里的脂肪,才能被送进消耗代谢之路。这很像人走到岔路口一样,脂肪往右走即被消耗,往左走则进入储存仓库。走哪一条路都顺理成章,脂肪选的是开绿灯的路。
这时,司职红绿灯的就是血糖。150毫克以下,会命令脂肪”走消耗的路“;若是150毫克以上,则命令脂肪”进仓库“。于是吃进的脂肪,乖乖地被储存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饭后做些活动就能改善。以饭后30分钟为适宜,或是散散步,或是轻缓地活动活动身体,血糖值立刻会降低,脂肪也就乖乖地走进消耗之路。
最容易发胖的就是饭后吃甜点,接着睡大觉的这种惰性。吃饭提高了血糖值,甜点的糖份又雪上加霜,因此饭后甜食加睡觉,能量堆积不消耗,百弊无利最糟糕。
草原上的狮子饱餐后,会躺在大自然里睡大觉。看到它们悠闲自得的样子,可能让人怦然心动。不过,它们饱食后躺下睡大觉,乃是符合猛兽生理机制的行为,反之人类那样做,就有”东施效颦“之嫌疑。
动物们很适应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环境,因此需要尽可能地储存脂肪。我们现在根本无此担心,效仿狮子的结果只能缩短自己的寿命。
尽管高蛋白、低热量的饮食对大脑有益,社会也在一味地强调,但是我们身边食物品类繁多,加之垂涎美食的本能欲望,我们不可能像苦行憎似地,轻易满足那样的饮食生活。
所以,讲究美食未尝不可,只是不要被”讲究“的表象所俘虏。饭后过了三十分钟,一定要适当地活动一下身体。而且此时进行活动,也有其合理的意义:刚吃完饭,食物还停留在胃里,若是马上活动,就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待三十分钟后,食物基本转入小肠,这时再做些轻松的健体运动,时间大约二十分钟即可,这才符合健体养生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