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素质也在逐步提升,但心理却开始变得越来越敏感。很多人在遭遇困境的时候,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以为接受了帮助就等于受到了施舍,甚至还有人拿出古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来说教,拒绝别人善意的帮助。
《读者文摘》中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棵娇弱的小葡萄藤,常常为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感到欣喜,她从土壤中汲取水分和养料,从阳光中获得力量,使劲地往上长。年轻力壮的小葡萄藤觉得自己能够很好地应对生活,一切都能靠自己搞定。然而冬天悄悄地来临了,风残雨啸,雪不留情,小葡萄藤损伤严重,变得虚弱萎蔫,成了小病秧子。
在这样严酷的情况下,小葡萄藤感到绝望极了,寒冬漫漫,而她的藤枝已经变得枯萎无力了。该怎么办呢,小葡萄藤感觉自己无计可施,这时她听到了一个声音,另一棵葡萄藤对她大喊:“这里,把手伸到这儿来……搭在我身上。”小葡萄藤犹豫了:“这意味着什么,我一直可以很好地应对一切,什么都靠自己,怎么能受人施舍呢?只是现在……”
过了一会儿,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她小心翼翼地朝另一棵葡萄藤伸展过去。“看,我可以帮助你。”那棵藤大声说,“把你的蔓缠在我身上,我就能帮你抬起头来。”小葡萄藤信任地照做,瞬间又可以站直了。
狂风一遍一遍地吹过,暴雨一次又一次淋过,连暴雪也袭击了好几回,每当危险临近,小葡萄藤都会附着在其他许多藤条上,尽管她们在狂风中不停摇摆,在冰雪里瑟瑟发抖,但在集体力量的支撑下,她们始终微笑并成长着。
几天后,又一次的风雪到来了,小葡萄藤低头的时候,发现有棵幼小的藤条正在摇晃,看上去好像吓坏了,她对比她还小的葡萄藤说:“来,到这儿来,搭在我身上……我会帮助你。”就这样,她们的团队越来越凝聚,所有藤条共同生长,叶茂,花繁,最终结满水晶般的葡萄。
其实在必要的时候,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不意味着你在接受施舍,而是保存自己。当然,你所要做的除了接受,还应将帮助延续下去,在你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王明是个大三学生,因为学校离家比较远,需要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所以一年只回家一次。放寒假的时候,他随着拥挤的人流上了火车,并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一路上,他低着头看书,到晚饭的时候,他突然发现钱包被偷了,于是连忙制止了正在打菜的服务员。
和他同排坐着的一位中年妇女说:“小兄弟,我这里刚好有五块零钱,你先打一份饭吃吧。”王明的脸刷的一下就红了:“不,谢谢,我不饿。”因为家境贫寒,敏感的他连忙拒绝了 别人的帮助,因为他觉得接受别人施舍是件没有面子的事情,同时也是承认自己的无能。
第二天,王明觉得肚子很饿,头也开始晕了起来,在别人吃早饭的时候,他故意起身去了卫生间。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旁边的中年妇女小声说:“小兄弟,我看你是个大学生吧,我给你买份饭吃没关系,再不吃东西,你会饿坏的。”可王明还是婉言谢绝了。
下午的时候,中年妇女准备下车,临行前,她把手里的杂志递给了王明,说:“这本书我全看完了,送给你吧,一路上很无聊。”王明看着她诚恳的眼神,接过了书并连声道谢。火车开动后,他打开书,发现里面有一张50元的钞票和一张纸条,他惊呆了,只见上面写着:“小兄弟:帮助别人是美德,但有时敢于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是一种美德。因为拒绝别人的善意,有时往往会伤害别人善良的心。”
这件事让王明一直铭记在心,大学毕业后,工作之余,他经常帮助别人,也时常想起那位善良的中年妇女,希望有一天能再次遇到她,对她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在我们打开电视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飞机上,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帮别人把行李放在上面的行李架上,并以善意的微笑回敬别人的感谢;街头的垃圾箱旁,一位男士帮双手拿着垃圾无法开箱的女士打开垃圾箱上盖,她以微笑致谢,那位先生微笑着说“不客气”;餐厅里,一位客人的衣服从椅背上滑落,一位素不相识的过客主动拾起衣服交给主人,主人连连道谢,过客摇头微笑……
这些场景往往会让我们感动,这些帮助者和被帮助者的微笑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氛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却并不多见,有时甚至会出现另一种情况:
一位常年在国外工作的女华侨,一次回国探访亲友,朋友相别十多年,重逢后都感觉很高兴,她真诚地全心全意地对待所有的老朋友。聚会结束的时候,刚好下起了雨,她主动提出开车将其中一个家远的老友送回去,然而她的善意却被其他几位老友误解,以为她对那位老友“有意思”,这让她百思不得其解。
很多人在面对别人帮助的时候,首先去想的并不是接受别人的帮助并感谢别人,而是出于一种恶意猜测,这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变得微妙的同时也变得更加冷漠。事实上,人生在世,没有谁能够仅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也没有谁不需要他人的帮助,独立固然重要,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不要拒绝别人善意的帮助,能回报的尽力回报,不能回报的铭记在心,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