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节:论修养(18)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作者:李鍌


(一)

子曰:"众恶①之,必察②焉;众好③之,必察焉。"(《卫灵公》第一五·二七)

章旨

孔子以为君子判断是非善恶有一定公正客观的标准,不能随人俯仰。

注释

① 恶音wù,厌恶。

② 察仔细地探察。

③ 好音hào,喜爱。

析论

君子判断是非善恶,要有客观而公正的标准,不能只以众人的好恶为好恶。照一般人的想法,大多数人喜爱的,应该是对的;大多数人厌恶的,一定是错的。所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是也。但是,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众人所讨厌的,未必是错的;众人所喜欢的,未必是对的。春秋时代,子产在郑国执政,前两年他整治田里,调整赋税;提倡节俭,压抑奢侈,人民都很讨厌他,最后子产却成了郑国的大功臣。齐简公时,田常为相,人民对他非常爱戴,田常最后却杀了齐简公,独揽齐国大权。由此看来,"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才是知识分子独立判断精神的最高典范。

(二)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里仁》第四·三)

章旨

孔子以为只有仁人,心中没有偏见,所以好恶能得其正。

注释

① 好人能公正地喜爱好人。好,音hào,作动词用。

② 恶人能公正地厌恶坏人。恶,音wù,作动词用。

析论

喜爱好人,厌恶坏人,本来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人心不得其正,那么该喜爱的好人也不能客观地喜爱了,该厌恶的坏人也不敢厌恶了,这么一来,坏人没有公义的制裁,即使有法律也不能伸张,整个社会就会走上"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恶质化境地。仁者秉心平正,能够客观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社会的公理正义才能得到伸张,并走上"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境地。

管仲对小节不甚注意,一般人不敢说他好,只有鲍叔牙勇于保举他,因此为齐国发掘了一位了不起的治国人才。这是仁者能"好"人。孔子任鲁国的大司寇,第七天就诛少正卯,原因是少正卯"心逆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像少正卯这种人很能得到一般不明事理的人的欢迎,只有仁人君子才能勇敢地"恶"他。仁者用心如秤,明理如镜,善善恶恶,嘉善而矜不能,人类社会才会一天比一天好。

(三)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①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②者;恶居下流而讪上③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④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⑤者;恶不孙以为勇⑥者;恶讦以为直⑦者。"(《阳货》第一七·二四)

章旨

孔子和子贡讨论君子之所恶。

注释

① 恶音wù,厌恶。

② 称人之恶播扬人的过错。恶,音è,过错。

③ 居下流而讪上在下位而诽谤在上位者。下流,下位,与今语"卑鄙下流"的意义不同。讪,音shàn,谤毁。

④ 果敢而窒果决勇敢但不通事理。窒,窒塞不通。

⑤ 徼以为知抄袭人说以为自己有智慧。徼,音jiāo,抄袭。知,通"智"。

⑥ 不孙以为勇把不谦逊当作是勇敢。孙,通"逊"。

⑦ 讦以为直把攻击别人的隐私当作正直。

析论

君子追求仁义,善善恶恶,是是非非,所以君子也有讨厌的人。孔子讨厌的第一种是"称人之恶"的人,因为君子进德修业,不暇方人,何况是称人之恶呢;第二种是"居下而讪上"的人,因为那是不尊重制度;第三种是"勇而无礼"的人,因为无礼则不得义理之正,最后会伤了礼义;第四种是"果敢而窒",果敢而不通事理,其残害生灵、违背礼义,可以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子贡厌恶的第一种是"徼以为知"的人,因为剽窃是不诚实;第二种是"不孙以为勇"的人,因为"不逊"不是真勇敢;第三种是"讦以为直"的人,因为讦是为了私利,直是为公义。孔子所厌恶的人是把恶德、失德显现在外的人,子贡厌恶的是把恶德当作是善德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