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小平:“小菜一碟”成就榨菜大王

从一无所有到百万富翁 作者:常桦


人们去饭店吃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大受欢迎、一端上来就被抢个精光的,往往不是那些大鱼大肉,而是清淡的蔬菜或者小菜。就是这种司空见惯的场面,被一位有心的青年留意到,并抓住机会成立了专业小菜配送公司,结果做成了大生意。

一、农村少年不安分1981年,年仅16岁的胡小平初中毕业,因家庭贫苦,父母无力再供他读书,只有回家务农。看着父亲渐渐弯曲的脊背,心中不免愤愤不平,难道我也要沿着父辈们的足迹,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过一辈子吗?不,一个念头在胡小平心中渐渐浮现:不能就这样过一辈子,我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日子一天天过去,离家出走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终于有一天晚上,胡小平趁父母睡下后,偷偷从家里拿了20元钱,又用布袋装了30斤大米,在饭桌上压了一张字条,告诉父母他要出去闯一闯。然后,他朝着二老的房门跪了下来,磕了个头,强忍着泪水毅然迈出了生活了十几年的家。

直到今天,已经事业有成的胡小平回忆起那时的一幕幕,依然记忆犹新。那天出了家门后,从未出过远门的他,凭着从大人口中听到的“经验”,先是步行到镇上,然后坐汽车到县城,再转车、坐轮渡抵达芜湖,买了一张到南京的轮船票,于次日早上6点多抵达南京。到了从小就仰慕的南京长江大桥时,胡小平身上仅剩下4块多钱,可他还是下决心花了两块钱拍了张照片,那时的他:脚穿一双破凉鞋,裤脚卷起,一高一低,两只袖口也是高高卷起,   一手搭在大桥的栏杆上,一手背在后面,完全是一个流浪的懵懂少年。

初出家门的兴奋随后就被生存的压力冲得无影无踪,由于人生地不熟,也没有一技之长,胡小平在花完了从家里带来的钱后,只好去捡垃圾谋生。

随后,他又先后做过自行车修理工、面馆伙计和杂货店搬运工……1988年秋季,胡小平毅然辞掉了下关南北货商店仓库保管员的工作,这是一个令一般城里人都羡慕的工作:工作轻松,工资待遇也不错,但胡小平想,自己还年轻,又是农村人,这样下去,何时才能攒到钱娶上媳妇。不安分的他再次做出决定,辞职自己干。

1989年,胡小平在南京大兴码头部队招待所认识了一位卖榨菜的重庆涪陵人,两人谈得很投机。胡小平第一次开始接触坛装榨菜。胡小平问:

“你这榨菜怎么卖?”涪陵人说:“我们这么投缘,榨菜按每斤四角五分,每坛40公斤左右。”胡小平立即跑到惠民桥市场了解行情,他看到一位老太太在卖榨菜,就问:“榨菜多少钱一斤?”“七毛。”胡小平又问:“您一天大概能卖多少?…卖得好能卖两坛,卖不好只能卖一坛。”胡小平心里飞快地盘算:他给我四毛五,我卖七毛,每斤赚两毛五,一坛40公斤,能赚20元,如果能卖两坛……太好了。说干就干,胡小平第二天早上就用自行车驮了坛榨菜,在农贸市场卖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卖掉了半坛。由于没有摊位,只能在露水街市场卖,可惜市场上人很快就散了。第三天,胡小平在卖榨菜的时候,一位顾客问:“榨菜多少钱一斤?‘七毛。”胡小平答道。“能不能便宜点,我买五公斤,我看你这榨菜蛮好的。‘那就六毛五吧。”胡小平爽快回道。“能不能再便宜点了,我买你一坛,我家是开面馆的。”胡小平听说买一坛,想了想说:

“最低六毛。”“能不能再低?”客人问。“不能再低了,我这是正宗的涪陵榨菜。”胡小平坚持道。“好吧,明天你送一坛来,要和这榨菜一样。…‘好!”胡小平开心地答道。第二天早上,胡小平驮了一坛榨菜来到面馆,当着老板的面,用锤子敲开坛上的水泥封口,撕掉了榨菜叶子和塑料封布,露出了正宗的红灿灿的涪陵榨菜。老板二话没说,按每斤六毛钱结了账。40公斤榨菜,胡小平一下子就赚12元钱。

在这里傻守着等人买榨菜?

于是,胡小平带上榨菜样品,开始挨家挨户推销去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