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沉没的甲午》:战败

沉没的甲午 作者:陈悦


山东战场失败,清政府丧失了主力的海军;东北战场雪崩,清政府又丧失了几乎全国能战的陆军,至此甲午败局已定。1895年2月22日,李鸿章奉召到达北京,奉派准备往日本议和。此时,满朝文武中主战的声音已经绝迹,光绪皇帝在养心殿召见李鸿章等,讨论与日本议和一事。李鸿章对割地、赔款都表露为难,称“割地之说不敢担承,假如占地索银,亦殊难措”,翁同 对答“但得办到不割地,则多偿当努力”,此前已经前往日本与日本人略有接触的孙毓汶、徐用仪则说得十分坦率,“不应割地便不能开办”。

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议和特使,从天津乘船东渡日本马关。行前,李鸿章曾有一段向清政府所作的心迹流露,“……但能争回一分,即少一分之害,伏念此行,本系万不得已之举,皇上轸念生灵,不恤俯从群议,臣受恩深重,具有天良,苟有利于国家,何暇更避怨谤?惟是事机之迫,关系之重,转圜之难,均在朝廷洞鉴之中。臣自应竭心力以图之,倘彼要挟过甚,固不能曲为迁就,以贻后日之忧;亦不敢稍有游移,以速目前之祸……”[15]

一周左右的谈判中,李鸿章苦苦相争,日本则寸步不让,并威胁要继续用兵。4月17日经清政府允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署,主要约文包括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银。

5月2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宣布承认《马关条约》,甲午战争就此结束。“……自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少宿选,兵非素练,纷纭召集,不殊乌合,以至水陆交绥,战无一胜。至今日而关内外情势更迫,北则竟逼辽沈,南则直进京畿,皆现前意中之事。陪都为陵寝重地,京师则宗社攸关,况二十年来慈闱颐养,备极尊崇,设一朝徒御有惊,则藐躬何堪自问?!加以天心示警,海啸成灾,沿海防营,多被冲没,战守更难措手;用是宵旰彷徨,临朝痛哭,将一和一战,两害熟权,而后幡然定计。此中万分为难情事,乃言者奏所未详,而天下臣民皆应共谅者也。兹当批准定约,特将前后办理缘由,明白宣示。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艰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勿存懈念,勿骛空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朕于中外臣工有厚望焉。”[16]

中日战争居然出现如此胜负悬殊的结局,大大出乎始终旁观的俄国政府的意料,日本从中国勒索到巨款,尤其是占领了与俄国接壤的辽东地域,对俄国形成了极大的刺激。很快俄国联合在远东有利益索求的德国、法国,三国一起向日本提出交涉,要求将辽东归还给中国。最终清政府以多支付3000万两的代价,赎回了辽东,俄国则借机向中国渗透政治影响,逐步通过强租的形式,控制中国东北,埋下了日后日俄决战的伏笔。

马关条约提出的2亿两银赔款,以及赎辽费3000万两,完全超出了每年财政盈余不过百万两的清政府的承受能力,俄、法、英、德等国借此趁火打劫,向中国出借以中国海关、税收等权力为担保的高利贷。为了支付甲午战争战败赔款,清政府总共负担上了71748万两本息债务,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这笔巨额外债仍然是中国政府的梦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