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旅顺、东北等海陆路运输的物资,抵达鸭绿江畔后,还需要再雇佣鸭绿江一带的民船帮助渡到对岸的朝鲜。江边的城市义州成了各路中国物资的汇聚之地,盛宣怀就近设立义州转运局帮助照料,由接收物资的各支军队自行派人到义州运往平壤。义州通往平壤的道路崎岖难行,运力主要依赖雇佣的朝鲜牛车,行进速度缓慢,加之9月10日左右日本陆军就已经包抄向平壤后路,威胁到陆地运输线。因而驻平壤的一些军队,从出征到平壤溃败,期间通过这条低效的补给线仅仅只获得过一次补给。
从后来日军在鸭绿江之战缴获的战利品情况分析,因为清政府常年不修武备,地方财力又无力维持大规模的近代化战争物资储备,因此当大战临头,在义州堆积成山的待运物资里,枪炮弹药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从这一点来说落后的运输并不是造成军火短缺的直接原因。但叶志超所说的“粮完”,主要原因却是出在这条运输线上。
没有弹药,会严重削弱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没有粮食,则几乎会断送这支军队的生命,尤其是对于当时士卒们纯粹为了养家糊口吃饱饭才当兵的中国军队。协调各路后勤运输的盛宣怀与各处的公文往来中不乏军粮运输的细节,通过逐一分析这些文件,我们不难理清平壤驻军的粮食供应情况。
盛军出发后,统领卫汝贵的儿子卫本良在天津老营于8月初备妥3000石大米作为首批军粮,16日起运,9月初到达义州。旋即因为义州通向平壤的路上,已经出现日本军队前哨踪迹,这批军粮陷入积压状态。直到平壤之战结束多天后,9月21日义州转运局汇报军粮存量时,仍然还在义州,“义州盛军粮台实存三千余包”。[7]
叶志超率领的直隶练军和武毅军是最先进入朝鲜的中国军队,牙山战败后,辎重粮草几乎遗失一空,退到平壤时几乎没有任何补给。8月27日,补充叶志超军的2000石大米从天津用轮船启运,[8]9月9日左右运抵义州,和盛军的军粮遭遇同样命运,颗粒没有运到平壤。马玉昆统率的毅军是平壤另外一支主要驻军,由于原驻地就在旅顺,不需要像原驻直隶的军队那样先用轮船运过渤海,所以毅军军粮可以直接从旅顺雇民船运往大东沟。虽然在盛宣怀主管下的招商局船运记录中查不到踪迹,不过平壤战后在义州转运局里也堆积着1000石毅军的军粮,联系赴朝毅军总数只有4营的情况,由此大致可以判断,这1000石也是毅军的全部补给军粮,并没有运到平壤。唯独有军粮运输成功记录可寻的是左宝贵部奉军,8月28日奉军冒险使用舟船,从义州解运到了一批军粮,“奉军米粮由义州装船运平壤,走八天,甚平安。”[9]驻守平壤的奉军包括左宝贵奉军和奉军靖边军两部,共六营兵力,所解运的军粮大致约2000石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