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数约7000石的军粮堆积在义州无法前运,平壤城里的大部分清军除了出征时自行携带的军粮外,没有得到后方运来的任何补给。面对嗷嗷待哺的上万军队,统兵大将叶志超只得商量朝鲜地方官帮助就近筹措。朝鲜北部土地贫瘠,人口稀少,重镇平壤不过只有两万人口,要为一万多中国军队组织军粮,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军粮吃紧的窘迫境况中,清军不再挑剔,无论小米、玉米,只要是粮食都一概接受。
平壤之战后,日军统计的战利品清单中,记录到缴获的军粮种类五花八门,共有大米2600余石,未脱壳的稻谷302石,大麦4石,粟米817石,小麦317石,玉米102石,[10]印证了平壤清军后期军粮供应主要依赖自朝鲜当地的情况。
尽管得不到自己后勤系统的军粮供应,但按照清代1石约折合50斤来计算,日军俘虏的各类军粮总和有约20余万斤,以平壤守军兵力1万5千人粗算,这些粮食还可以勉强维持十余天。不过,日军统计的战利品数字不仅指在平壤城中虏获的数字,而是整个平壤战役期间缴获的数量,不能简单视作是平壤清军溃败前的储量。
平壤大战三天前,1894年9月12日,李鸿章接到叶志超万分紧急的电报。因在平壤“百事创设,心力交瘁”陷入病中的叶志超,报告了一桩极为危急的军情。朝鲜咸镜道地方帮助筹措的军粮,11日在大同江内被日军全部掳走,“现五大军只存军粮数日……后路转运,至今未到。”[11]在日军档案中,这一消息得到完全证实,9月11日日本第五师团主力在大同江上游,即咸镜道来路方向俘获了25艘船只。[12]以1艘船载运100石计算,扣除去这批根本没有送到平壤城内的军粮后,9月15日大战当天平壤城内的军粮数目只有1600余石,约8万斤,仅够军队勉强维持一周左右,如果算上城中两万居民也要求食,则仅够维持三天左右,足令人触目惊心。在后路转运无望,周边朝鲜地方筹粮又无法运至,城中仅仅剩下够军民维持几天粮食的情况下,平壤城的的确确已经“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