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追求数量、不求质量

搞定1:无压工作的艺术 作者:(美)戴维·艾伦


追求数量可以促使你的思维不断延展、扩充。你并不知道什么才算得上是好想法,除非你找到它。有时,你是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可能意识到这个主意是一个好主意,或者会变成好主意。这就像在一家大商场购物,这里货品琳琅满目、任你选择,这种感觉实在是太妙了。对于制订工作计划,这也同样适用。你拥有的想法越多,也就为选择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你也就会更加信赖自己所作出的选择。

把分析组织工作置于次要的地位

分析、组织整理和评估,应该像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一样,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但是,在整个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的阶段,这些行为不应该居于主导地位。

开列清单也是一件富于创造力的活动,你可以列出组成项目团队所需要的备选人员、用户对软件的各方面要求或者商业计划的组成要素等。记住,一定要确保没有遗漏,这样你才能步入下一个阶段,开始选择方案,对工作进行组织整理。

组织整理

如果你在头脑风暴阶段,已经把大脑想到的内容都记录了下来,接下来自然就是对这些内容进行组织整理了。如同我中学英语老师建议的那样,一旦你把头脑中的一切想法清理出来,一目了然地全部摆在你面前,你就能自然而然地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和结构。这也是大多数人谈论“工作计划”时经常提到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当你明确了主要和次要因素、先后次序以及事务的轻重程度时,组织整理便不请自到了。哪些事情必须到位之后才能够得到最终的结果?它们必须按照什么样的次序发生?确保工作顺利完成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在这一阶段,你可以充分利用各式各样的工具。它们可以是简单随意地画在信封背面的一些重点符号,也可以是某些工作规划软件,如MicrosoftProject。当某项工作需要得到实际、客观的控制时,你需要一个标明了主要和次要因素的、层次分明的工作大纲,以及/或者一个甘特图(GANTT-typechart)。甘特图能够按时间注明工作的进程,以及一些相对独立的或相关的事件和里程碑,并明确它们与整个计划之间的相互关系。

创造性思维并非到此就结束了,它仅仅是转换成了另一种形式。每当你考虑一个具体细节问题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跃跃欲试去“填补目标和现实的差距”。举一个例子,在处理某一项工作时,如果你发现了三个关键问题,并且当你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的时候,你很可能又会接连不断地挖掘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组织整理的基本要点

组织整理的关键步骤如下:

明确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理分类(按照下面一个或多个标准)

构成因素

先后顺序

重要程度

足够详细的描述

我从未见到过任何两项工作,仅靠套用完全相同的处理模式和方法,就能让它们取得成功。但是,对于任何工作,我们都可以通过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来激发我们的思考、取得创造性的成果,这个问题就是-“你计划下一步做什么?”

下一步行动

计划工作的最后一步,就是决定如何分配和再分配各种资源,以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这里要解答的问题是:“下一步做什么?”

我们在前一章已经提到了,这种与目标和愿景紧密联系的、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正是“知识工作”的关键部分。根据我以往的经验,所谓“项目计划”,主要是指开列出一个标明工作目标的清单,并且坚持不懈地管理每一项目标所需采取的下一步行动。这种“跑道水平”的处理方法将迫使你“真诚坦率”地面对一切:你是否在认真对待这件事?工作由谁负责?所有问题你都考虑清楚了吗?

如果一项任务是需要付诸行动的(具备操作性的),那么其具体的下一步行动方案就必须予以落实。①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感到一筹莫展,干脆问你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这件事情,你打算具体做些什么?你的回答可以检验你对这项工作是否已经深思熟虑过了。如果你现在还无法作答,那就表明你自然计划法前期某个阶段的工作没有到位,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基本要点

针对当前这项工作每一个进程中的环节,确定下一步行动。

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计划过程中就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抓住关键

对于一项任务,如果在执行每个行动之前,都有与之对应的“下一步行动”计划,而不会莫名其妙地冒出另一个必须先行处理的事件,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项目计划是完整充分的。如果一项工作有多个组成部分,我们就应该针对每个部分都进行适当的评估,以确定“有没有什么事情是现在就可以安排人手马上去做的”。比如,你作为一个会议的主要负责人,可能一边协调参会发言人的情况,同时又忙于落实会议的场所。

在一件事情的众多头绪中,总有某个部分是我们必须率先完成的,事情其他部分的进展都有赖这部分完成的结果。也就是说,你总能找到唯一的“下一步行动”,而这个行动正是其他行动的关键条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