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
毋庸置疑,以代际的划分方式被命名为“80后”的青年作家群体已经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无法规避的话题。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陆续以《三重门》、《幻城》等耳目一新的文学作品缔造出版业奇迹、撼动当今中国文坛的“80后”作家的集体崛起,以近乎不可思议的方式和效应获得了来自文学界、教育界、媒体以及广大读者的关注和聚焦,其意义甚至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而影响到对整个时代的文化思考。
“80后”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在一片喝彩与棒喝声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时代和青春。
时光荏苒,十年已尽。属于“80后”的青春时光即将尘封为记忆,但他们却还在创作的道路上,他们对青春、对生活、对时代的独特理解和表达,使其成为与众不同的一代。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会有一些共通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80后”的青春可以为每一代人所理解和接受,包括像我这样的“50后”,当然更包括“60后”、“70后”和正值青春的“90后”。总结“80后”的青春写作,既是一项文学事业,也是一项教育事业。
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专业文学类出版社之一,作家出版社在2009年末正式启动“扬花”书系。该书系旨在对“80后”文学做一次规范的权威盘点和集体检阅,除了收集具有代表性的“80后”作家的成名作、经典作,也将陆续以各种形式推出其他单行本。作为一个还有作家背景的出版人,我由衷地希望以“扬花”书系为平台,结识和推荐更多有才华有潜力的青年作家朋友,并倾情倾力将他们的创作成果奉献给广大读者。因为他们的身上燃烧着传递中国文学的火种。薪火不熄,代代相传。这也是文学老大哥的我对年轻朋友的殷切希望。
期望透过这些年轻的、鲜活的、极富时代色彩的文字,让我们可以一起分享阅读的喜悦、成长的感动和新文化现象的沐浴……
(何建明,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兼党委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
“80后”重新发现了语言
李敬泽《人民文学》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
在一个广阔的写作领域当中,这些“80后”们用重新被洗干静的语言描述他们自己的经验,这些语言是绚烂、华丽和新奇的,甚至可以说,他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语言感受,全新的比喻和联想的体系。
“80后”带来不一样书写经验
谢有顺中山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
文学本质上就是一种代际的传承,“80后”的崛起是必然的事实。虽然受到了商业化的影响,但是我不认为“80后”作家是在为市场写作,他们的很多文学观念是相当纯粹的,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才气也是值得肯定的,他们的语言很好,比很多大家初登文坛时写的语言都要好。当然,按照老一套的文学批评程序的理解,他们的作品微不足道,我想要真正理解他们的作品,需要新的文学观念的注入。
当代文学的青春证明
白烨著名文学评论家
我一向认为,“80后”写作的兴起及青春文学的兴盛,除去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持续催生和市场运作的强力推动两个外在因素,其内在的动因是反映了学生的生活,表现了学生的情绪,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总体来说是学生作者的写作内在普遍适应了学生读者的阅读的结果。
充满革命性的“80后”青春写作
贺绍俊著名文学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80后”出生于旧时代逐步坍陷的时期,成长于新时代秩序逐步建立的时期,他们的精神主体属于新的时代,属于未来。他们具备了充当革命者的客观条件,因此他们进行的文学写作或许就是在酝酿着一场文学革命……“80后”正是以一种充满革命性的后现代精神完成了他们的青春成长期的仪式,并开始了他们的青春写作的。我们有理由对他们寄予更多的期待,如果我们从他们的青春写作中发现了更多的革命性因素时,就会知道我们的这种期待不是虚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