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他都记忆犹新。
大军就此回程,人人精神焕发腿脚有力,走得那叫一个爽--事业有了奔头,人生再次阳光灿烂,怎能不令人高兴!至于那些讨厌的契丹人,就见他们的契丹鬼去吧,我们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中国人千百年奉行不辍的"真理"--攘外必先安内。
回开封去把没干完的活儿都做利索喽!
这时郭威的士兵们除了满腔的喜悦和冲天的干劲之外,还都在心里隐隐地流动着一股对郭威的鄙视,因为他们觉得郭威在这件事上做得太拖泥带水了,一点都不男人。又何必多此一举来这次徒劳的远征,就在上次抢劫开封时,顺势把天下就搞定不就什么都安了。那样何其简单,何其利落,又多么的男人!
更重要的是,在这几十年的动乱年代里,所有人不都是这么做的吗?!
但是历史证明,这些人都错了。虽然他们是郭威的部下,天天都见到他,每时每刻都听从他的命令,却仍然不了解他。郭威是五代十一国里一个真正的异数,他的所作所为与前面的那些行事痛快的"霸主"们截然不同,所以最后他得到的成果也与前面那些稍现即逝的"寡主"们截然不同。
从眼下这件事的处理上,就能够清楚地分辨出来。
这些人不知道,在混乱中最初的九天里,发生了许许多多幕外人所不知道的事,而在这沉闷缓慢的十五天行军里,前面所决定的事又发生了重大的变数,这更加是除了郭威及郭威留在开封的亲信死党之外,极少有人知道的。
那么,都是些什么事呢?
首先,就在刘承佑被杀,郭威率部冲进开封大肆抢劫时,后汉国内就已经有人要起兵讨伐郭威了。那就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现任"皇帝刘赟的老爹,当时身为河东节度使兼职中书令的刘崇。此人兵多将广,强悍善战,在刘知远时代就被安插在边境与契丹人直接接壤,是后汉的第一道屏障。
而且在刘知远死后,刘崇就再不入朝也不上缴国税,一切都省了下来给自己当军饷,所以他军队的数量和质量都相当的了得。
刘崇从一开始就慢了,当这场造反运动开始时,他什么都不知道。当他终于知道郭威造反逼近都城时,郭威已经在都城里边了,当他点兵准备进攻都城时,都城里又传来了新的消息。
他的儿子刘赟在千万人的海选PK中获胜,已经被确认是新科皇帝了。
太好了!刘崇一下子心花怒放,什么愤怒难受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不知去向,还能有什么结果比这个更好呢?还用得着再打什么仗吗?根据这个结果,他已经是现任的太上皇了!
兴奋中,他马上派人进京去探听虚实,尤其是要面见郭威和太后,确认消息的准确程度。
消息很快传了回来,千真万确,绝无虚假。尤其是郭威,他接见刘崇的使者时神色凄苦,拍着自己的脖子说--"自古岂有雕青天子?希望刘公能体谅我的忠心。"
使者不禁为之动容,要知道这是郭威天下皆知的隐痛。郭威出身军卒,脖子上有飞雀的刺青,五代十一国时人人皆称他"郭雀儿"。这种刺青一直留到了宋代,军卒和犯人一样要刺青黥面,所以好男不当兵!
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再联想一下郭威出兵的理由,以及他现在仍然尊奉后汉,拥立新君的表现,他是忠是奸已经一目了然。而且郭威还说,请刘公一切放心,朝庭派最德高望重,从不说假话的太师冯道前去迎接天子,尽快到任登基。
好了,刘崇放心了,郭威看起来是认真的!那么就必须赶快了,夜长梦多,随时都出现别的竞争者!他准备只要冯道一到,就马上派儿子向开封出发。他已经克制不住激动的心跳,恨不得替儿子出发了。
--孩子,你尽管使劲跑吧,向皇位进发!这是千古难得一遇的良机,你跑得越快,就越能早些当上皇帝,而你老爹我,就越能早些当上太上皇……这真是太好了!
"且慢!"就在这个激动人心、热血沸腾的关键时刻,突然有人跳出来喊停。事后证明,这是上天最后一次眷顾刘氏父子,但是搞笑的是刘崇根本没领情,他一脚就踢爆了上帝那张满是关爱的老脸。
喊停的人是刘崇的副手,太原少尹李骧。
李骧满怀好意,向利令智昏的刘氏父子点出了郭威必然有诈,天上岂有无缘无故掉下来馅饼的好事?郭威为什么不把皇位交给别人,偏偏让给你们父子?这正证明了他对你们父子的忌惮,所以千万不能把世子送到虎口里去,不然轻则被扣下当肉票人质,重则就会丢了性命。
这时候最应该做的,是趁着郭威立足未稳,而且刚刚抢劫了都城大失民心,赶紧发兵出太行山,号召天下所有兵马,一举剿灭他们。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到那时无论是想当皇上还是当太上皇就都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