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基:在中国企业牢固树立法治
虽然从严格的法的概念上讲,企业还谈不上所谓的法和法治,但由于法治一词听起来比较的通俗易懂,况且就目的而言,讲企业法治和讲制度治企业并没有两样,因而借用一下也无妨。企业法治显然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概念,见仁者有,见智者也有,但无论如何,以下三点要义却是谁都需要承认的共识:
一是企业组织中的权力职能划分不是由某个人随随便便地说了算,而是由制度事先规定好,是“君权法授”、“君权制度授”而非“君权神授”、“君权自我授”;未按规定的组织程序,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凭他一个人的主观意志去增加或减少自己的职权。
二是权力制衡,企业组织内无一权独大、至高无上的权力,无不受监督、不受制约的权力;企业组织内的权力设计原则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以相互平行的,无高低、大小、从属之分的权力制约权力。
如果有一权独大,则一权独大前提下的,以权力制约权力依然会流于空谈。像我国盛唐时期的中央政府中,当时的朝政主要分掌在三省,即中书省管决策、尚书省管执行、门下省管审核。粗看之下这种三权分掌的治理结构与当代宪政民主里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颇有几分相似,但是由于我们老祖宗的三权分掌是建立在一权独大的皇权帝制之上,所以根基不稳,一切随个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不可能立之于长久,因此与当代宪政民主里的三权分立有着本质的差别。还有像台湾企业中常见的只对老板一人负责,直属于老板的监察机构,表面看,这样的监察机构与除老板之外的行政、业务部门处于一种对等平行的地位,能做到以权力制衡权力,但缘于对老板自身约束的软弱无力,而老板自身又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耳聪目明,又不可能不受企业中种种非正式渠道意见的左右,顶真碰硬的很可能由于得罪的人多,成为众矢之的,被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进而削弱到监察的功效。
如果不是以平行的,无高低、大小、从属的权力制约权力,则权力制约会形同虚设。当监督人处于被监督人的领导之下,监督人的功名利禄受决于被监督人的时候,怎么能够要求监督人去大义灭自己的功名利禄,去和被监督人丁是丁,卯是卯呢?除非监督人是不食人间烟火,无衣食住行性的泥塑木雕。
三是凡事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违制度必究。企业最高领导人可以按既定的程序、规则去修改不合时宜的制度,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否定制度,抛开制度;可以在制度的框架内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但不能把自我凌驾于制度之上。即使碰到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也不例外,像突发事件的认定标准、突发事件的报告制度、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突发事件处理情况的评估总结等都应该有章可循。
企业法治有治理层面上的法治和管理层面上的法治之分,第一变革中所讲的法治根基主要在于治理层面上的企业法治。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看,企业只要种下了治理层面上的法治龙种,自然就会获得管理层面上的法治龙子、法治龙孙。拿龙生龙、凤生凤来形容治理层面与管理层面的法治关系再恰当不过,在企业不存在人治的治理层诞生了法治的管理层,上梁不正下梁歪;或者法治的治理层诞生了人治的管理层,上行下效,上行下不效,下就没有立足之地。
在企业的法治建设中,龙生龙、凤生凤的规律固然是千真万确,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第一变革只要抓住了治理层面的龙种,就可以置管理层面的人治于不顾。我们讲的是变革,变革是什么?变革就是在企业的遗传基因中革去原来非法治的杂种、野种。非法治的杂种、野种一旦种下,要革除它就不再是当初单纯的一粒杂种、野种,而是杂草丛生,野草遍地。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在企业治理层面一旦形成了人治的主权威,在企业的管理层必定会产生一个与之匹配的人治的次权威。要革除它,一定有一大帮强有力的,依附于人治的主权威的利益相关者来群起而阻之。第一变革不只是治理层面的事,不是说只要在治理层面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立就可以马到成功。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好比将一幅平庸的图画修改成上品,其修改理当是全面的审视与调整。
2.由来:第一位、第一难的变革
从第一观念的推崇到第一阶梯的介绍再到第一变革的提出,既有一脉相承的一面,也有步步深入的另一面。
一方面,第一观念的造钟类同于组织建设(即“高瞻远瞩公司的创办人通常都是制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他们主要致力于建立一个组织,一个会滴答走动的时钟”);第一阶梯的制度管理一样等同于组织建设(即“制度管理所讲的制度是广义的制度,指构成企业组织的全部刚性”);第一变革所要奠定的法治根基,虽然不能等同于组织建设,但却是制度管理的头道难关,因而也是组织建设的头道难关,企业的组织建设只有突破了这一关,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组织。可见三者是一脉相承的。
另一方面,第一观念首先从理念培育的角度来倡导组织建设,将组织建设视为基业长青的第一要务;第一阶梯紧接着由理念转向行动,将制度管理当做企业组织构造的第一步骤;第一变革又更进一层,把第一观念、第一阶梯与中国企业组织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出中国企业组织建设的头道难关在牢固确立起法治的根基。可见三者是步步深入。
一脉相承也好,步步深入也罢,目的都不外强调现代企业管理的原点在组织建设,强调中国企业与世界接轨的头道难关在建立法治,都是在为全书的主题——中国企业的第一变革的闪亮登场而千呼万唤。如此,第一变革中的第一至少是序列意义上的第一和困难意义上的第一两层含义的集合,可见,第一变革很不容易。
(1)序列意义上的第一
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困局在于第一变革的缺少。要论企业对牌子的重视,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比得上中国。中国人对名号、名份、名器之类的玩艺历来具有莫大的热情,中国企业做梦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令无数消费者乐此不疲的金字招牌。因而,在中国企业界屡见不鲜的情景是急如风火的老板千方百计、百计千方地请来摇头晃脑的策划高人,于苦思冥想、搜肠刮肚之余奉上种种匪夷所思的奇方异术,一番不惜血本的地毯式的广告轰炸,速推出一个有“牌”无“品”,有知名度无美誉度的字符图腾。为什么无品、无美誉度?因为品、美誉度的建立有赖日积月累的优质服务,有赖靠制度、流程、考核,靠制度管理做强大后盾下的优质服务。一言以蔽之,没有第一变革的法治根基,就没有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