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文化生命的坦途:返本开新(8)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学的反思与开展 作者:蔡仁厚


1朱子的“即物穷理”,本是要穷究事物之超越的所以然之理(性理),以成就德、成就善。如今只须转换一下,去穷究事物之内在的所以然之理(物理),也即直接穷究(认知)内在于事物本身的“质、量、关系”,就可以分别做成知识报告以开出科学。参阅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学论要》,《荀朱心性思想的时代意义》(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123—127页。(按,思想观念疏通之后,具体落实的工作,自与西方并无二致,不过如今是华人自己来做,主动来做,不再是西方的跟班,也不屑于做别人的“买办”了。)

2王阳明的“致良知”,本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道德律则)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得到良知天理之贯注润泽而得以各得其宜、各得其正、各得其成。这虽是成德成善,与成知识并不相关,但良知是个活体,它永远在具体感应中,如今良知已感应到知识的重要与必要。当然就会要求成就知识;但良知心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它不会把事物推出去作为知识的对象,所以良知不能直接成就知识,而必须自觉地作一步“自我坎陷”(从“与物无对”的道德心之绝对体的地位,降到“与物为对”的认知心之相对的地位),而后乃能以认知心之身份,在“主客对列,心物相对”的格局之中进行认知活动,以开出知识之学参阅蔡仁厚《王阳明哲学》(台北,三民书局,1974),第四章《良知与知识》,56—76页。。

据以上简要的陈述,可以看出从儒家开出知性学问,本就是一个“相顺的发展”,并没有思想上的困难,也没有观念上的抵触。国人如能一念醒悟,则数十年来的纠结误解,可以一扫而空,而民族文化心灵在通达条畅的情形下,“德性主体”与“知性主体”自能兼顾并重,相辅相成。

第三纲,政治上的“政统开新”。300前,华族在政治上的表现,其实是领先其他民族的。但中国传统政治却有三大困局,一直未能解决。(1)朝代更替,治乱相循。自尧舜禅让,到三代世袭,又引发汤武革命,下及秦汉,竟形成“打天下”之局面。这表示,在“政权转移”的问题上,始终建立不起客观的法制。(2)君位继承,宫廷斗争。这是从第一困局滋生出来的第二困局。君位传嫡乎?传贤乎?各有利弊。历来虽以传嫡为常规,但也不时出现变故,而造成骨肉之相残。(3)宰相地位,受制于君。宰相制度本是华族在政治上很光荣的成就,但那只是治权层次上的制度。而政权方面却欠缺客观的制度来限制君主之专制独裁,所以宰相常常受制于君。以上三大困局,在近代西方发展完成的民主政治中却一举而消解了。这是民主体制最大的效益所在。但五四以来,国人只着眼于政治的活动与民主政治的“内容”(自由人权),而却疏忽了作为钢架的“体制”。体制不立,内容必无保障。建立民主宪政的体制,才是建国大业的关键所在。只要钢架定了,内容方面随时都可以调节充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