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在“悟性修命”此一系统之中:性,为未发之理,为无为,为不可说;而凡属心者(知觉意念),皆是发。性体只是理,只存有而不活动。将性体之活动义划归为性体之呈露,又指此呈露属后天,并非性体之自己。如此心性为二,自非王学。
据上所简述,数百年来象山、阳明辛苦发愤而透显的心体知体,经双江、念庵之疑误扭曲,接以两峰、师泉、塘南之讲论,乃又退缩回去,认为本心良知不自足,必须归到空寂密体,而以性命来范域良知。在此乃可见出,此江右诸人,对师门致良知教之思路与义理,有所不明不透;而宋明心性之学(在“心性是一”、“心性为二”两系之外)有意义的发展,乃不得不归于刘蕺山之“以心著性”。
4罗近溪的造诣——王学的圆熟之境
据《明儒学案》,罗近溪并不在《江右王门学案》之中,而列于《泰州学案》。但泰州学派亦是王学,而近溪籍隶江右,故不能外于江右王门。本文以“三支一脉”评述江右王学,应属允当。
罗汝芳,号近溪(1515—1588,74岁),江西南城人。据师承推算,他是阳明四传弟子(王心斋、徐波石、颜山农、罗近溪),但在年辈上,他和王龙溪是并世的人(近溪少龙溪17岁,亦后卒5年),世称王门二溪。近溪26岁开始师事颜山农,30岁举会试,与徐波石等联讲会于京师,忽闻父有疾,遂不赴廷试而归。33岁,赴吉安再谒颜山农,并遍访邹东廓、刘师泉、聂双江、罗念庵,商量学问。38岁受江西抚台敦促北上应试,次年进士及第,又与欧阳南野、聂双江等,联同志数十百人为讲会,历时两月之久。后历任太湖知县、刑部主事、宁国、东昌知府、迁云南屯道副宪、转左参政,63岁致仕,10年之间,或家居,或出游,一意讲学,无日或间。临终,犹为门人讲学不辍。又告诸孙曰:“诸事俱宜就实。”孙问,去后有何神通?答道:“神通变化,皆异端也,我只平平。”
有人认为,近溪之学的特点,是“归宗于仁,以言一体生化”。这个说法,并不中肯,因为以仁言一体生化,程明道早已讲得充尽而明彻,不应又以此义作为近溪学的特色。牟先生论王门二溪之学,最为精透。牟先生盛称罗近溪语录:《盱坛直诠》(台北,广文书局),以为由该书最能见近溪讲学之风格路数。有关他对近溪学之综述,参阅《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第三章第二节之二,282—298页。尝云,若以二溪相比,龙溪较为高旷超洁,而近溪则更为清新俊逸,通透圆熟。而近溪之所以能够达于此境,一因本于泰州派言“平常、自然、洒脱、乐”之传统风格;二因特重光景之拆穿;三因归宗于仁,知体与仁体打成一片,以言生化与一体。所以,阳明以后,真能调适上遂,以完成王学之风格的,正是二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