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拥有良好性格品质的人才有失败的解药(2)

大学生的“坟” 作者:刘兴奇


我在想,将来有一天我有了小孩,假如他走路时跌倒了,我绝对不会心急火燎地跑过去扶他,我会说“你自己爬起来,爬起来之后老爸我就抱你”。为什么我要这么做?因为我见过太多的小孩子跌倒了之后在那里傻帽似的甩着胳膊哭,然后等待着父母来扶他(虽然他已经七八岁的人了,已经能够自己爬起来了);假如他要去上学报到,我最多会陪同他,但让他自己去排队,去挤窗口,去熟悉报名流程,去看看工作人员的脸色,去看看那些农村孩子交不起学费的眼神;假如我孩子要去参加某个活动,我会一点东西都不给他收拾,哪怕明明知道他没带钱包,我也不会提醒,因为只有他吃过几次亏,才会变得善于准备,变得心思细密。

我不是不爱我的小孩,但我觉得“懂得如何去爱”,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很多人稀里糊涂地就当了父母,然后用无知的方式培养了一个又一个草包。所以,我觉得“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我知道90后、00后的孩子(我的孩子估计是10后)有他们的优点,而且有很多是我们这些60后、70后、80后不具备的,但我依然认为我们身上有很多他们不具备的品质。假如我的孩子快要变成一个现在普遍的空虚、无聊、堕落、颓废、没有责任感的学生时,我会给他讲他老爸我的故事。

我告诉他,他老爸我,出生在接生婆手里(因为我们家到县医院有20里山路),出生之后包裹在他爷爷的裤衩里(据我妈妈说那时候家里穷没衣服穿,就临时包了一下)。

我从4岁开始带弟弟和妹妹——他们比我小一两岁,我妈妈说大人出去做事的时候都是我在家带的,而且他们哭的时候我会把手指头伸进他们的嘴里给他们当奶头嘬,我现在依稀记得他们都会幸福地闭上眼睛吸吮上几秒钟,然后就放开喉咙大哭,因为他们发现是假的。不过他们哭的时候我在笑,而且是很得意的笑。当然,如果我崽崽怀疑他老爸我讲的这些话,我就会把他奶奶搬出来,告诉他,以上情况属实,因为凡是我10岁以前的资料都是我妈妈提供的,有据可考。(备注一下,据说只有南方人把小孩叫崽崽,北方人是不会把小孩叫崽崽的,他们那里只把狗的孩子叫崽崽)。

从5岁开始放牛、砍柴、割猪草——这些经历在80后都很少出现了,以致于很多人都不相信这是真的。而且到目前为止,一般人见到我都叫哥哥,但我讲完这些故事之后,他们一般都会改口叫我叔叔,甚至伯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他爸爸甚至爷爷那一辈的事情,所以觉得有代沟。不过幸好他们还没有叫我爷爷,不然打死我我也不讲我当年放过牛,尤其是当我唱腾格尔的《天堂》时,他们更确信了这一点。所以我很为难,不讲放牛的故事,不足以让我崽崽学习他爸爸的品质,讲了呢,他又会和他老爸很疏远——虽然其实我也很fashion,比如头发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搞中分,也没搞什么三七分或者四六分,而我的有些同学都已经将额头上的头发往后梳了,我看到他们也觉得我跟他们不是一个朝代的。

从5岁至18岁期间左手上积累了30多个刀疤——砍柴砍的。小时候柴刀拿不准,就算拿准了也会出现“常在山上砍,哪能不伤手”的情况,而且现在手上“证据”未灭。不仅如此,因为经常挑柴,被压得现在只有一米七几,没有达到我期望的身高。其实按照我这良好的基因,长个一米八五是没问题的(因为我弟弟就差不多有这么高,据我妈妈说是因为他好吃懒做)。这个愿望只能寄托给我儿子了,如果是女儿身高一米八五,我个人感觉似乎有点“那个”,不过我也喜欢,只是找对象可能有点困难。

从7岁开始对牛的气味和牛的习惯了若指掌,以致于我经常给它“改善伙食”——在草地上撒泡尿给它吃,它就会吃得寸草不生——因为它们很少有盐吃,所以牛都患有大脖子病,我很同情它们,同时为自己的“壮举”激动不已,以致于我经常发动其他的伙伴给它改善伙食。所以到现在我都认为,我们家的牛当时会因为遇到我这样好心的“少东家”而幸福不已。它幸不幸福不是我说的,也不是它说的(你也知道它不会说话),但是看它屁股上的肉就知道,因为很肥,所以走路都是“外八字”,走起路来特性感,而别人家的牛基本上都是瘦骨嶙峋、风雨飘摇的,看到它们我就深刻地意识到什么叫“做牛做马”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