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大学生眼界之狭隘,与我在大学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见过很多大学生,基本只会玩游戏和上QQ,他们不知道怎么发邮件,也不知道怎么用QQ传送文件。还有一个学生问我百度在哪里,我把他奉为“火星人”。我曾经到一所大学演讲,问到他们知不知道乔布斯、柳传志,他们90%都在摇头,我问他们到底知道谁?他们说他们知道毛泽东,我当场晕倒,然后我接着问他们还知道谁,他们说他们知道王长喜(因为经常做四六级试卷)。我忍住喷血的冲动,当场在胸口划了一个十字,说了一句“阿门”。
我还见过很多迷茫的人,多半孤陋寡闻,见识有限,他们开口就说他们寝室,闭口就说他们班上。我说:“你能不能不说你们寝室、你们班上啊?”她说:“我只了解我们寝室、我们班上啊!”这种话听多了,当我再听到有人讲他们寝室时,我就想吐。
我还见过很多这样的大学生,每次做事情,他都会先参考他们班的人数比例,比如多少人考研了,多少人参加比赛了,多少人去听课了,多少人去参加培训了,然后他再选择一个人数最多的去做。比如2011年暑假我们组织了一个全省大学生裸奔北京的生存实践活动,结果很多人来报名时,他们第一句话问的是“多少人报名了”,当我回答了之后,第二句话问的是“我们学校多少人报名了”,第三句话问的是“男生报了多少,女生报了多少”。用时下的话来说,这种跟风行为是多么的脑残。你参不参加一个活动,为什么要取决于人数呢?我见过有的人来参加活动,二话不说,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想要获得什么。
所以,我现在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你身边的大部分人都不具有参考价值。因为他们的知识面、思想境界、迷茫程度都和你差不多,甚至更多的时候他们还不如你。如果你看他们人多就跟了他们,那就是典型的羊群效应。事实上,羊群效应不仅在羊里面有,在人类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这是我在开篇讲的话。
总结以上的经验,不难得出,大学的努力方式应该是和高中有区别的,人生阶段不同,目标不同,努力方式也应该不同。如果完全按照高中死读的方式来过大学,势必“很完蛋”。 高中阶段的所有付出,只不过换了一张进入大学的通行证而已。至于你在大学是什么德性,跟高中无关,因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评判体系;至于你在社会上是什么德性,与你的大学也关系不大,因为它们也是两个不同的评判体系。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除了大学文凭、各种证书、专业技能以外,还有另外一种能力,那就是百折不挠的性格品质、深刻强悍的思想见识,并且更加重要。这些东西,大学不会给你考试,但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我现在基本上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得益于我大学七八年间完成了性格的改造、自我的认识、个人的定位、思维训练、个人品质的进一步磨砺。毕业之后我做了很多种不同的工作,遇到了很多种不同的困难,但我基本上都能用上述能力来解决。这些能力,就是我说的个人软实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领导力、抗挫力、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性格品质等没法用证书来证明,但又是影响一生的能力。
现在大学毕业六七年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当年在大学里所谓的‘风云人物’,走上社会之后并没有‘风云’?为什么当年那些在大学里并没有什么性格障碍,也没有什么迷茫,更没有什么贫困的,多才多艺、自以为见多识广且感觉良好的人,走上社会这么多年之后,并没有什么作为?”
后来,我慢慢发现,这一类人缺少的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成大事者所应该具有的性格品质,比如独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深度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大的格局和志向、百折不挠的能力、持久的激情和信念、深重的危机感和强烈的责任感……
再到后来,我基本上一眼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出息。我不需要看你的学校、你的专业、你的证书、你的文凭、你的能力,只需要看你的性格品质和进取心。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估计他们看的也不是那个三岁幼儿七岁孩儿的学校、专业、证书、文凭、能力,而看的是他的性格品质和进取心。
最后,我把这些东西归结成一句话——你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