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搬掉“孤陋寡闻及迷茫”这座大山的,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大学生头顶上的大山(尽管有很多人因为缺乏思考而并不觉得自己有这座大山)。
我一直认为,迷茫和孤陋寡闻是孪生兄弟。进入大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惊恐地发现——我不喜欢我的专业。人生没有什么比选错专业更让人抓狂的事情了。当我看见古代文学老师摇头晃脑、眉飞色舞、满脸陶醉地讲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时候,我实在感觉不出,这个意境有多少美感,我也不知道这对于一个内向自卑、经济贫困、不知道出路的大学生来说,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于是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农民不关注世界的本源了,因为他们有更需要关注的事情——那就是他们的下一顿饭在哪里。而对于我来说,“为什么要学《诗经》、《哈姆雷特》,以及《诗经》和《哈姆雷特》所代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当然你可能跟我说,这是文学,这是美,我不反对。但原因,刚才我已经跟你说过了。如果你还不明白,那可以试着理解这个逻辑:你拿着一棵青菜对着一只老虎说:“吃吧,这是青菜,多吃素菜有益健康的。”那只老虎会“鸟”你吗?
不管我有多么迷茫,没人会给我解答出路在哪里及学这个东西的意义。于是我开始反思,我为什么会选错专业。后来我发现,原来是我在填报志愿时,基本上对所有专业都一无所知(我相信大部分非大城市来的学生都有同感),于是我感觉到了信息面的重要性。
于是我像现在大部分学生一样,经常一个人去自习,经常拿着英语单词书反复死背,这是大多数迷茫者共同的毛病,并且我跟大多数迷茫但不自知者一样,觉得这是最能让我心安且上进的方式。直至多年之后我才发现,对于我这类人来说,自习越多,死得越快(具体论述见本书相关章节);我才发现,其实很多种努力方式,都比反复背单词书要好一万倍,比如学习怎么运作企业,学习怎么跟别人沟通和交流等。只是当时的我因为孤陋寡闻而没有发现。
在孤陋寡闻中度过了大一大二,进入了让我后悔的大三考研阶段。我考研的理由很简单:第一,根据当时形势,考上研就可以当大学老师,不考就只能当中学老师;第二,我的英语好,不考白不考;第三,我女朋友要我考;第四,我们班大部分人都在考。在当时看来,这四个理由,每一条都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可是现在再看的时候,每一条都是无比的幼稚,因为我忽略了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我的性格和兴趣。而这一点,也是现在很多准备考研人正在犯的错误,我把它写出来,是想告诉后来者,此路不通(本书相关章节有具体论述)。总之,关于考研,是因为前瞻性经验不够或者参考的信息不够而犯下的又一重大错误。所以我现在越来越重视信息、见识、眼界与思维这些软实力上的东西了。
当时的孤陋寡闻,还表现在,我在毕业的时候,看到一个同学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我诧异了半天——我们这个专业,还可以去公司的吗?——因为在老师和同学们灌输给我的观念里,我们是要去学校做老师的。我现在一直在用这个案例来嘲笑我当初的孤陋寡闻,也许你不曾有这种孤陋寡闻,但是我敢保证,大部分人有着太多的类似或者不类似的孤陋寡闻。一个人如果在毕业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可以“去那里”,那还有什么太多的意义呢?因为你大学四年期间就没有为“去那里”准备过。所以,一个人的见识,一直影响着一个人的选择,包括未来职业的选择。
我读大学时傻不啦叽地背单词学英语,并不是因为我多么热爱英语,而仅仅是因为我们学校的宣传栏内张贴着某某三好学生的光荣事迹——一次性过了四六级——当时感叹好伟大,还因为听了某某学姐因为四级考试考了98分的各系“巡回”报告会,当时惊为天人并拜服在地。因为我当时的眼睛就看到了这么几个东西,所以也盲目地学上了英语,虽然英语最后学得也还不错,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现在就跟英语“分道扬镳”了。我现在想,假如我当年就听过马云的创业史,也许我已经进军互联网了;如果我当年听过facebook,也许我很早就“投奔”它了。因为我眼界有限,所以我的最终目标就一直没定下来,结果就是一直走弯路。所以,大学生在大学,除了学那点专业知识,一定要把眼界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