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追问·思索(6)

对话:与世界接轨的15种表情 作者:陈红兵


然而这几年,我们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实际上首先是保护中国的知识产权,是中国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保护环境、食品安全,也是中国自身的需要。这样一些重大观念的变化,使得中美两国在寻求共同利益方面,有很多的共识做基础,有了寻找到共同利益交汇点的一种可能性。瞧,这就是沟通带来的变化。

双方取得的共识远远不止这些,从嘉宾的身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更多、更深层的沟通的渴望与努力。比如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的设立,让投资成为继商品贸易之后,另外一项可以在两岸进行的业务;航空业务也发展到更加深入的层次;还有煤矿伴生气这样具体的项目也进入了双方沟通的范畴。

当然,那些传统的关注热点,比如贸易摩擦、汇率等等也是每次沟通必谈的话题。按照社科院研究员陶文钊的话说:“中美两国经济上现在是高度的相互依赖,而且这种相互依赖还在不断加深。中国经济好,美国经济也能好,美国经济好,中国经济也能好。两国经济不是此涨彼消的关系,而是能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所以我们必须要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全面看待中美的经济关系。”正因为如此,沟通才有了基础,彼此努力才有了最实质与现实的意义。

战略与经济一起对话

2009年7月27日至28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开幕。本次中美对话分为“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两部分。

这是一次真正的“战略对话”。从之前举行过的数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来看,议题均侧重于解决中美之间的经济摩擦,贸易差额和人民币汇率问题更是成为每一次对话的核心。在此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虽然贸易差额、人民币汇率、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依然重要,但不再是唯一焦点,气候变化和与此相关的节能减排问题被置于重要位置。

在此次战略对话中,中美两国政府就全球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有经济学家认为,美方的工作重点可能放在与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合作方面,中国需要美方取消对中国新技术出口方面的限制,加强技术研发和合作……可见,对话的内容已经涉及全球问题以及地区热点等方方面面。

显然,随着对话规格的提升及探讨问题与内容的深入,中国与美国将以更有效、负责的姿态,为双方也为更大范围的国家与地区带来积极意义的影响。

历次对话的简要回顾

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2006年12月14日至15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在这次会议上,中美双方在促进美国对华出口的融资便利协定、中国加入“未来发电计划”政府指导委员会、中国加入泛美开发银行、启动双边航空服务谈判达成了实质性协议,美国在中国设立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代表处,并在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加强法治和消除贸易与投资壁垒、加强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医疗,以及加强在高科技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经济地位、结构性问题方面达成共识,并达成价值55亿美元的四单合同。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达成四项新原则

2007年5月22日至23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围绕服务业、投资与透明度、能源和环境、平衡增长和创新等议题进行讨论。在这次会议上,中美在扩大合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提高QFII投资额度的问题、全面开放货运航权、削减或酌情取消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问题、扩大人民币日交易浮动区间等问题上达成协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