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仰望·睿智(5)

对话:与世界接轨的15种表情 作者:陈红兵


一个教授上课,想象起来往往是严谨、乏味的,如果知道还是一个经济学教授在上课,更加容易与枯燥联系起来,当得知是一位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教授上课,可能许多人心里都会嘀咕:很高深吧?听得懂吗?《对话》就是请了这样一位教授来上公开课,恰恰与前面的许多猜想不符,这堂公开课是少有的好看又有趣,并且能够增加智慧的一期节目。

首先,这个教授有意思,他没有获得过经济学位,也没有写过一本经济学方面的专著,更有意思的是他并不看重自己获得了诺奖,而是认为自己只是一次幸运。用他的话说:“难以置信”。“在经济学领域里很多人有可能获得这个奖项,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有这样特别的能力获得这个奖。我认为和运气有很大的关系。我的生命就是一个接一个幸运的延续。”这样谦逊的表述还真是很少见,当主持人追问教授能够获奖的原因时,他只是回答说他有一位好老师。

其次,这个教授研究的领域有意思,经济学也可以不是枯燥的理论,也可以不是一堆充满数字的所谓模型,教授在研究“机制设计理论”,在给定的目标下,设计出机制,也就是游戏规则,让所有参与方在自觉自愿中既不牺牲自己又能够达到目标。

这个理论有很强的实用性,比如通过设计什么样的机制能够实现政府的住房保障目标,又通过什么样的机制设计能让拆迁这样老大难的问题迅速、有效地进行?最形象而简单的理论解读就是那个著名的分蛋糕的例子:《诺奖学者的中国公开课》节目现场一块美味的蛋糕,由兄弟两人分享,怎么能够保证两个人都觉得很公平,而没有异议呢?制定这样一个规则——“切蛋糕的人后拿,不切的人先选”,就能够保障比较公平的结果,这也就是机制设计的内涵。观众举出许多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试着运用这个理论与教授进行对话或请教。

最后,这位教授得意的五名中国弟子,目前都在清华大学任教,全部被栏目组请到了现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总是充满温馨的回忆,每个学生与老师的拥抱,都让现场非常感动;而那些记忆深刻的故事,更是让观众动容,教授的严格与严厉,让每个学生都有许多细节可回忆。

时过境迁,在《对话》现场,主持人追问为何如此这般时,老师的回答也是理直气壮:“我非常严格是因为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达到最高的标准,能够在经济研究领域里取得成功,因此,严格、精准是无可替代的。要实现这些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当学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时候明确告诉他们,这是对他们好。”想到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位无比重视自己老师的教授,如此严格也就不足为奇了。当主持人请他为自己的中国高足的儿子送上一句话时,教授送的那句话竟然是:“听老师的话。”

精彩语录

其实那天我没有课要讲,但是在当天我和我的同学们有个交流,我最喜欢做的是教学和研究。围绕获奖的这些事情,虽然有意思,但它并不是我生活的中心。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里克·马斯金

我非常严格是因为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达到最高的标准,能够在经济研究领域里取得成功,因此,严格、精准是无可替代的。要实现这些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当学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时候明确告诉他们,这是对他们好。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里克·马斯金

节目后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