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书画概述(2)

赵汝珍讲古玩 作者:赵汝珍


谨择要略述如下:

书画著录均谓:绘画肇始于舜妹嫘氏,文字创建于黄帝仓颉。然严格言之,当以伏羲之画八卦,为中国书画之起源。惟其所用之方式及文具异于今日,其书画均用刀刻于兽骨、龟甲或铜器、石质之上。在审美上多不能适意,且工作上亦多感不便。故至黄帝时即完全改变,发明漆书,用聿蘸漆书于竹简之上。此种方式,在人事未繁之际,颇足应敷。故此制行之甚久,遗迹今尚可寻。竹简虽不可得,聿笔随处可见也。周宣王时始造毛笔,秦蒙恬又改造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之毛笔。但周宣王时仍系漆书。至秦始添用缣素。迄汉蔡伦发明造纸,同时笔墨亦随之改进。书画至此为之大变。以前因竹帛成本太贵,用之不易,故书画纯为实用。此后则转趋于美术方面矣。然初起之时,尚系文人之尝试,未得社会之同情。以故汉晋五代画壁刻石,以及魏碑墓志等,其造诣已为精美,然均不书作者之姓名。是社会之不重视文人,亦不以此为荣,由此可见一斑矣。至魏晋钟王以后,风气又变。文人以书画为高行,社会亦以此相推许。降及隋唐五代,而有欧、柳、颜、褚之四大书家;荆、关、董、巨之四大画家相继而出。嗣后日有进步,代有闻人。惟蔡伦所造之纸,系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等为原料,在方便上及经济上固为合适,但对于耐久一点尚未计及。故汉晋南北朝之书画,存至今日者为数甚少:即此少数是否真迹,仍系疑问。及隋唐之时,佛,法大行。为写经故,纸料亦大改进。见于记载者,有南唐李后主所造之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纸料虽已进步,只以天下扰攘,生民不安,士大夫无暇及此。故著名之书画大家竟不多睹。降及炎宋,社会重视书画之心理业已养成,所用之文具及纸绢业已美备,又加以宋代各帝主之特别嗜好,极力提倡,立画院、置官爵、延名流、招学士、广栽植、宏奖励,因之绘事有长足之进展,故宋代为绘画之黄金时代,为最发达之时期。惟书之用途尚不如今日之广泛,只不过写书札、斗方、手卷、题跋而已,并未有今日之对联、中堂、横披等可以悬之堂中者。有明中叶以后,书家辈出,如文徵明、董其昌等喜作巨幅,遂创为今日以字为画之先例。清以满洲入主中属,文人尚有君国之思,多数隐于书画之中,故清代顺、康、雍三朝为书画名家之多产时期。

乾隆承祖宗之余烈,恣意推奖文事,并以书画笼络汉人,犹之以喇嘛教羁縻蒙古者同。且其个人亦嗜书知画,用全副精神使中国聪明俊秀之士,走入写字画画之一途,以为统治之便。汉人不察,竟受其愚。上有好者,下必有甚。于是天下风从,以致社会无形中认为书画为读书人之必要技能,人人必须能书,必须能画,若能精于其一者,即可吃着无虑矣。故书画以家名者,车载斗量矣。降及今日,此风未除。吾人虽不必能书能画,但既名文人,居室之内,收藏之中,必须有书,必须有画,方能免俗。甚且于社交之中,必须明书,必须明画,方能应付圆通,否则总觉于知识上、身份上,显露缺乏。是非固另一问题,风气习惯似不可必逆也。故吾人生在今日之北京,不必言考古,不必言收藏,不必装名士,不必说鉴赏,即为社交计,书画之普通常识,不能不略予注意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