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让陌生人熟识起来

好人缘成就辉煌 作者:汪京


让陌生人熟识起来

一回生、两回熟,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两回”不难,要说难就难在头“一回”。难在面对的是陌生人,不知该从什么话说起,不知该说什么话,不知该说的话会不会让人昕了感觉不悦…大多数人在陌生人面前都会表现一种语言怯生忧郁综合症。戴尔·卡耐基在他的《人性的弱点》中提到了人际关系的抑郁症。是什么导致抑郁?是怯生。怯生会使平时能说会道的人舌头打滚、语无伦次,越想把话说得尽善尽美,越是说得言不达意。这就像一个初次登台的演唱者准备得越充分,演唱效果越是打折扣一样——怯场所致。

怯生的原因是人的自卑心理在作怪。很多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都会感到不适应,其主要原因就是害怕在与生人进行语言沟通时说错话而被人耻笑。这种自卑心理自然会使他们经常无端地默默地指责自己某个时刻某句活说得唐突了,因而破坏了与人沟通的气氛。在陌生人面前一些人考虑再三战战兢兢地仅仅说一两句话居然还是没有表达得十分流畅自然,真是恨不能咬掉自己的舌头。可是,这种“自恨”只能使自己更紧张,丝毫无助于自己人际关系能力的提升。越是提醒自己下次不可再说错话越说错话。

为了使人们避免因为怯生而给语言交流造成的尴尬,拓展人缘,大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与陌生人的完美沟通。

问话探路法你可以试着把对方假设成一般过路人,然后像问路一样,找一些自己心里有数却佯装不知的问题请对方来回答,这样你就取得了双方交流中的主动权。无论对方的回答对与错,你均需认真地洗耳恭听,即使对方说错了,你也应该“将错就错”地表示谢意。因为,这种问话探路的日的并不是要找到什么答案,而是为了打开你和对方语占交流的闸门 。一旦你们之间对话的闸门被打开,顺流而下,原先那种陌生感就会自然消失。

一般很少有人会恶意地拒绝一个陌生的虚心请教者。只要对方愿意搭你的话,你所预期的社交方案便已经成功了一半。当然,这种方式昕起来好像有点儿虚伪,但对怯生者来说,不失为树立自己与陌生人交谈的自信心的有效办法。

当然,问话探路法只适用于和一个陌生者搭话,若和一个团队接触,则不适用。

轻松探微法如果你想结识一个陌生人,有时只需抓住对方工作或生活的某个细节,就会很顺利地叩开双方沟通之门。

你可以用眼睛的余光打量下身边的陌生人,看看他们是否有比较特别的地方,比如对方穿着上是否有异族风情的配饰,比如对方使用的手机款式让你非常青睬,比如对方所抽香烟的牌子……谈论这些细节很可能立刻吸引对方的兴趣。聊天的话题最好选择节奏感比较轻松明快的、无需费尽思量的,这样就不会让人对你的搭话产生反感。

有时候,即使无语,只需向对方抱以会心的一笑,也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如果和陌生人初次搭话顺利过关,就给第二次见面的进一步沟通做好了铺垫;再次见到对方时,你就不妨直呼对方的名字,讲一些无伤大雅的笑话。但不管讲什么,话都宜少不宜多,话一多,露了怯,你就赢不得对方的尊重了。

当对方有意和你沟通时,无论对方的话是对是错,切忌否定对方,因为毕竟你们还不熟。一旦对方的话被否,再进行更加深人地沟通就很难继续,前面你所做的一切细节探微的努力也会因此而付之东流。

开门见山法如果你经人介绍和个陌生的群体初识(或你刚到一个团队上班),你所面对的是许许多多陌生的面孔。你对于他们一无所知,他们同样也不了解你。这时,你的心跳甚至会比参加应聘面试时还要快。

尽管这些新面孔都和蔼可亲地纷纷围卜前来,主动和你搭话,但你依然紧张得手心出汗不止,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一句恰当的话。

当你遇到这种现象时,心里不要有顾虑,更不要回避大家的提问。

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如果第一回你就怯生而不语,就根本不会有第二回的相熟。因此,休要想尽快和一个群体相熟,不说话是不行的,但说话也要看怎么说。面对你一言我一语的探问,你可千万别忙着去应答任何一个问题,这样你就很容易失去语机,因为你还没答完一个问题,第二个、第三个问题又在等着了。为了使你自己更有效地把握好与陌生群体对话的语机,你可以采取几种开门见山的“开场白”。比如“初来乍到,请大家多关照”;“今后我们要一起共事了,我有什么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包涵”;比如“作为新人,能得到大家的如此热情,真、止我感动不已”;“认识大家很高兴”……对一个陌生的群体而言,你的故意回避或有问不答,均被视做对这个群体的拒绝;当然,也别忘记一个人说话太多也难以让陌生的群体所接受,而且还会让人感到害怕。第一印象是带有根本性的。如果你没有管好自己的嘴,在一个陌生群体当中出现“言失”或过分表现自己的所谓口才,那么你在这个群体当中会很难生存。

一回生、二回熟,你一定要克服自卑心理,改变自己在陌生人面前怯生的懦弱性格,并且掌握一些与陌生人搭话的技巧。这样,你就会让陌生人熟识起来,从而拥有更广阔的人缘资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