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馈赠有技巧
在社交活动中互赠礼品本身就是一种礼仪往来,是营造好人缘的一项重要举措。就连伟大的柏拉图都不得不承认:“礼物能感化神灵,能感化显赫的国王。”礼品的选择传递着权势、世故、知识和兴趣等信息。它既可改善也可损害公司和个人的形象。从赠送给董事会议主席的礼品到广告用礼品,这类商业礼物的选择和赠送可不是件轻松的事。美国的公司每年花在商务往来上送礼的费用高达四十亿美元。
据人际关系专家调查,在赠送商务礼品的公司中,50%的回答是“有效果”或“很有效果”,另外40%的公司认为至少“有点效果”,只有的公司认为送礼毫无益处。事实上,人们都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正如塞万提斯所占,“礼物能击碎顽石”。
古代罗马帝国的大文豪奥维德深有感触地说:“送礼也要有规则”。是的,馈赠礼品是一门艺术,自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奥妙,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人们必须注意下述原则:
礼物轻重得当。奥维德表示:送礼人的地位决定了礼物的价值。
通常,如果礼物太轻,很难表示你的诚意,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礼太轻而想求别人办的事难度较大,成功的可能几乎为零。但是,礼物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物的人有受贿之嫌,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除r某些爱占便宜又胆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等于强迫人家消费。如果对方因为你的礼物太贵重而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便会生出许多烦恼,就像平常人们常说的:花钱找罪受。因此,礼物选择要适当,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俾斯麦就曾明确表示:我送多少礼要根据你能回馈多少来决定。
送礼间隔适宜。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宥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很难实现最佳效果。送礼者可能手头宽裕,或求助心切,便时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大方,一定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细想起来,其实不然。频繁的送礼使你目的性太强。另外,礼尚往来,人家还必须还情于你。一般来说,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庆、寿诞送礼为宜,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的收着也心安理得,两全其美。
了解风俗禁忌。送礼前应了解受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例如,有个人去医院看望病人(一位生意上的客户),带去一袋上好的国光苹果以示慰问。哪知引出了麻烦,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叫“苹果”跟“病故”二字发音相同,进去苹果岂不是咒人家病故吗?由于送礼人不了解情况,却费力不讨好,弄巧成拙。
礼品要有意义。礼物是感情的载体。任何礼物都表示送礼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谢、或求人、或联络感情等等。因此,在选择礼品时,礼品必须与你的心意相符,并使受礼者觉得你的礼物非同寻常,倍感珍贵。实际上,最好的礼品应该是根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寓有意义、耐人寻味、品质不凡却不显山露水的礼品。正如约翰‘雷所说:“伟大的礼物只能送给伟大的人。”因此,选择礼物时要考虑礼物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纪念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力求做到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另外所送礼品,特别是在正式场合赠送,都要认真地包装一下,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赠送礼品时,最重要的是要神态自然,举止大方,表现适当。现场把赠品送给受赠者,一般要在会面后进行。这时,要郑重其事地起身站立,走近受赠者,双手将礼品递给对方,尽量要递到对方的手里。如果礼物过大,可请他人帮助递交,但赠送者本人最好也积极参与进来,并向对方说明一下。如果有多人赠送礼品,最好先长辈后晚辈、先女士后男士、先上司后下级,按照顺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