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镜匣人间(2)

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1946 ~1956) 作者:周海婴


1948年底,我在离开香港前往东北解放区前,用800港币买下一架禄来Rolleiflex双镜相机,因为经济拮据,不够购买配置Tesser镜头的,用约低1/5总价买下一档镜头的Sornar F.3.5机子。1980年,我拍《鲁迅画传》的部分照片,还使用这架120胶片的禄来,结影虽然尚属松软,终可告慰历史。当时我用的是香港的柯达胶卷,黑白片分两种:红盒“万利”感光度50度,另一种绿盒全色感光片,100度,价稍贵。两者约有1/5差价,使用时常常掂量自己口袋的经济力量,能省就省。这只相机连带遮光罩、黄滤色片花掉900港币。记得50年代初,新华社大致有一个规定,记者拍摄新闻,每用三张底片应该有一张达标,可供报纸刊登。看来,我在东北期间拍摄照片,所用的是24卷在香港买的底片,算是很奢侈的啦。

在东北旅舍内,我是在夜里利用洗漱间冲洗底片的。使用香港买的头、定影成品药,均是柯达公司产品。开始在小平盆里用手提拉式冲片,没有用“微粒”影,黑白底片约4分钟,定影10分钟。之后,我用接待组织发给每人每月的“零用”钱,在照相器材商店购买了一只二手日本产的显影罐,开始使用柯达Macrodal微粒显影剂冲洗底片,影像虽然细腻了,却是牺牲了反差。自然,冲片还需注意温度和时间、药剂使用次数、补充时间或添加药剂,这已不是本文的范围了。

香港底片用完,在上海旧货市场上可以淘到不少美军剩余的35毫米胶片,有柯达Kodak、安斯柯Ansco之类,100尺及300尺一盘,可自己卷入底片匣用。这类底片一般虽仅过期一两年,然而由于大部分在军队库房保管不良,十盘中只有两三盘能用。这“能”用也是发灰,需要加大曝光量,减少冲片显影时间。我在50年代初期曾废物利用这批“剩余物资”,勉强印放出一些效果不理想的照片。还有一批美军“剩余物资”,是铁罐卷装的放大纸,背底防水且不粘胶水,据说是空军航拍材料之一种,显影、定影后,可快速水洗晾干。那也是基本过期的,洗出的照片灰暗,我贪图它便宜,用过不少卷。

那个时候拍照补光是用灯泡内填镁箔、镁丝的一次性闪光泡,价格昂贵且不易购到,许多商业摄影师便使用更老式、廉价的点燃镁粉闪光。镁粉里混入少量助燃的氯酸钾化学细粉,倾注在两片金属的反射板中间,根据场地大小,决定用剂之量,一般是控制在安全范围,半克左右。因为用打火石点燃,它发火时间不容易掌握,配合相机上慢门半秒以下拍摄,现场动态效果及表情必然生硬或丢失。于是我用小电珠(2.5伏那种,磨去1/3玻璃壳),让细灯丝接触闪光粉,通过相机内自制“同步”触点,通电闪燃,大致可同步到1/10秒速度。这一来效果比较优异,有些婚礼人物表情和体育拳击场面,可以抓到动态,抢拍下来。

暗房工作是从印片开始,它以底片的原大照片为成品,如需要将照片放大,放大机并非那个年代每个爱好者所能具备(当然,也不是大多数摄影者的经济所能承受的)。我的第一台放大机是日本旧货,镜头很差。放大照片,放大纸的反差档次从软到硬,0至5号,纸质又分光泽面、微粒面、绒面等,按不同需要选用。冲洗药液亦有多种不同变化。

在50年代,彩色片冲洗,并不普通,我自己在暗房配彩色显影药剂和代用药品,还试过反转片,亦称“幻灯片”。因为彩色正片比较贵,我曾尝试用彩色负片制作反转正片。那个时代的彩色冲洗放大,温度要正负1度(±1°),尤以用冰块控制最难,其次是彩色放大,外电的电压漂浮极易使色调变异,这些试验过程使我颇费心力。后来有了电子稳压电源,这才减少了许多废品。如上所说的种种“痛苦”和愉悦,恐怕现代科技条件下的年轻人是无法体会的。

说来多年的暗房工作,早年向新华社专家魏南昌请教,也和老学友于兆雄、卢学志多位专业人士切磋。我也收过工作上的几个“学生”,包括我的三个儿子。而我最大的教训是过于信任购买的摄影药物,它们经常是质量伪劣,简直是“坑”死人!尤其是显影剂用的“对苯二酚”,成分经常很差。尽管我调剂时天平精度到十分之一克,尽管我还使用蒸馏水仔细调配,并坚持按标准的温度、时间精细地操作,却常常冲出极薄的底片!不能印放出优良的照片事小,丢失了珍贵的资料便无可弥补是一件极大的遗憾。

我的第一卷彩色照片是在香港买的安斯柯Ansco120彩色反转胶片,全卷大部分是1949年春天我在北京拍的颐和园、北海风景,晴空碧朗,云朵悠悠。送到上海南京路专门冲洗该品牌胶片的店家冲洗,待我取回的时候,店主希望把其中风景照片留下在橱窗展出,称愿意用2卷胶卷交换,我心想,10卷也不换。50年代之后,我开始喜爱彩色,抗美援朝期间,欧美货断档,恰逢母亲访苏以及亲友隔三差五地馈赠苏联胶卷,或者用电影厂裁剩下的彩色胶片头,使我始终有彩卷可用。就这样用了各种彩色胶卷,也曾喜好自己动手冲彩色胶卷,也试过不同配方。今天回想起来,那时的“老彩色”胶卷存在稳定性差、色温不平衡、曝光度不易掌握等问题。加之使用和冲洗彩色胶片的变化因素太多,刚刚掌握规律,材料又变了,更没有色温的测量仪器,使我感到业余试验彩色照片,条件很不成熟,劳心劳力又劳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