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论语中的行政精神 作者:冀名峰


《论语》伴随我已快20年了。最近七八年,写作的欲望不时在心中涌动,我想把《论语》给我的教益写出来。说心里话,不是为了告诉别人该怎么做,而是想对《论语》给我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帮助有所回报。在我的心目中,《论语》不仅是一本书,而且是一位睿智、宽广、厚重、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导师,他是有性格和情感的,令人充满敬意。我总觉得,他时刻站在我身旁,如果不把他对我的巨大帮助呈现出来,我就觉得对不起他。

一开始拟定了一个五年写作计划,写作的原则是不影响我的本职工作。

因为,如果为写这部书影响了自己所肩负的岗位职责的履行,这恰恰违反了《论语》的精神:“为人谋而不忠乎?”写作进展出乎预料地顺利。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人的激情所带来的能量虽然会有限度,却也难以估量。五年的写作计划,竟然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当然,一年多来,我推掉了所有工作之外的活动,把睡眠减少到最低限度,头发写白了许多,身体的活力大不如前。镜子里,我的面庞似乎总是有些浮肿,40岁的我突然间看到了自己行将暮年的身影,心中为此不免泛起阵阵伤感。扪心自问,我付出如此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仔细想来,的确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了啦安。

近20年来,我读过各种各样的《论语》注解和心得,从中获得了宝贵教益。我深切地体会到,所有的《论语》译注者,不论是我赞成的或者我反对的,都是我的师长,他们总是从这个角度或那个角度给我以启示。但是实事求是  地说,迄今为止,我们对《论语》思想的挖掘和运用还很不够。我们时常想到的问题是:“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而更有价值的问题是:“这句话的精神实质运用到实践中会产生什么效果?”这两个问题看起来是独立的,但却是密切相关的。当我们认为已经理解到《论语》中某句话的真实“意思”的时候,那么就要问一问,这句话对于孔子时代的社会实践或行政实践有什么意义,对于当前的社会实践和行政实践有什么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论语》的解读,应当在以文字解释文字、以文献解释文献、以思想解释思想的基础上,转入到更加重视以社会实践去解读的新阶段。本书就是这一指导思想所产生的一个结果。本书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力求在综合各种注解的基础上,从当时社会背景、文字含义和具体语境三个角度贴近《论语》原意,把握其精神实质;二是利用行政实践对其精神实质进行再检验和再发挥,努力发现其现代价值及其对现代行政实践的涵义。现以《学而》篇第9章为例来说明这些特点。

在《学而》篇第9章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通行的《论语》注解、译注或解读一般都从尽孝的角度去理解,如杨伯峻的译解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玫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论语译注》)这并没有错。但从行政实践角度看,这样的解读是十分不够的。“慎终”

是结束过去、开创未来。我们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就是“慎终”,前苏联没有正确评价斯大林的历史功过,这就是不“慎终”。可以说,没有对毛泽东同志评价的“慎终”;就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最终确立和完整确立。“追远”,不断缅怀先辈业绩和恩德,让人们懂得今天成就之来之不易,坚定继承先辈事业的决心,实际是一个反复树立和强化价值观的过程。为什么“慎终追远”就可以使民德归厚呢?“厚”是重情重义,“厚”是具有历史感,“厚”是重视集体和他人利益。慎终追远使人民重情重义,使人民知道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使人民具有历史感,所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以上例子表明,《论语》与现代行政实践的关系是多么密切。为什么会有这种密切关系呢?这是因为,尽管两千五百年过去了,但是人的本性和人的欲望的性质没有改变;人类社会的群居特性没有改变;人们之间关系的本质规定性没有改变,例如,物资少、人欲多的情况没有改变。基于以上两点,虽然社会管理的表现形式已大不相同,但社会管理的一些基本规律没有改变,白此而形成的政治或行政逻辑也没有改变。所以,从“为政”实践角度来看,《论语》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发现它的现实意义。

《论语》的精神是实践的。《论语》中每一句话,当他被记录在案的时候,就是为了改造人或改造社会。回归《论语》的真实,让《论语》从书斋走向现实,从专家学者走向社会大众,就是用《论语》指导实践,用实践去验证《论语》,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论语》的精神实质和它的局限性。

《论语》的精神是大众的。语言形态的东西如果要形成力量,就必须和大众结合。《论语》的精神只有走进人民大众,体现在社会成员的日常言行之中,成为民族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论语》的精神才会成为民族的文化特质。当这种民族文化特质为其他国家人民所认可和景仰的时候,它就进一步转化为、民族和国家的软实力。

《论语》的精神是普世的。《论语》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勇”等价值观,都是世界各民族所尊崇的价值观,没有哪个民族喜欢不仁之人、不义之人、无礼之人、不信之人、不忠之人、不智之人,更没有哪个民族颂扬懦夫。所以,《论语》中的核心精神适用于世界各民族,《论语》具有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头同语言的先天条件。

让《论语》精神中{的有益成分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

是为序。

冀名峰2009年1月19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