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儒家哲学是什么(1)

梁启超谈儒学 作者:梁启超


“哲学”二字,是日本人从欧文翻译出来的名词。我国人沿用之,没有更改。原文为Philosophy,由希腊语变出,即受智之意。因为语原为爱智,所以西方人解释哲学,为求知识的学问。求的是最高的知识,统一的知识。

西方哲学之出发点,完全由于爱智;所毗西方学者,主张哲学的来历,起于人类的好奇心。古代人类,看见自然界形形色色,有种种不同的状态,遵生惊讶的感想。始而怀疑,既而研究,于是成为哲学。

西方哲学,最初发达的为宇宙论、本体论,后来才讲到伦理学、认识论。宇宙万有,由何而来?多元或一元,唯物或唯心,造物及神是有是无?有神如何解释?无神如何解释?……等等,是为宇宙论所研究的王要问题。

此类问题,彼此两方,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辩论终欠不决。后来以为先央问题。要定出个辩论及思想的方法和轨范。知识从何得来?如何才算精确?还是要用主观的演绎法,先立原理,后及事实才好?还是呆客观的归纳法,根据事实,再立原理才好?这样一束,就发生伦理学。

再进一步,我们凭什么去研究宇宙万有?

人人都回答道:凭我的知识。但“知识本身”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若不穷究本源,恐怕所研究的都戚沙上楼阁了。于是发生一种新趋向,从前以知识为“能研究”的主体,如今却以知识为“所研究”的对象,这叫做认识论。认识论发生最晚,至康德以后,才算完全成立。认识论研究万事万物,是由知觉来得真,还是由感觉来得真?认识的起源如何?认识的条件如何?认识论在哲学中,最晚最有势力。有人谎除认识论外,就无所谓哲学,可以想见其位置的重要了。

这样说来,西洋哲学由宇宙论或本体论趋重到伦理学,更趋重到认识论。彻头彻尾都是为“求知”起见。所以他们这派学问称为“爱智学”,诚属恰当。

中国学问不然。与其说是知识的学问,毋宁说是行为的学问。中国先哲虽不看轻知识,但不以求知识为出发点,亦不以求知识为归宿点。直译的Philosophy,其含义实不适于中国。

若勉强借用,只能在上头加上个形容词,称为人生哲学。中国哲学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三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人与人相互有什幺关系?

世界哲学大致可分三派。印度、犹太、埃及等东方国家,专注重人与神的关系;希腊及现代欧洲,专注重人与物的关系;中国专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中国一切学问,无论那一时代,那一宗派,其趋向皆在此一点,尤以儒家为最博深切明。

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说起来,其用功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已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已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然则学问分做两橛吗?是又不然。《大学》结束一句“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格、致、诚、正,只是各人完成修身功夫的几个阶级;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各人以已修之身去齐他治他平他。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适用这种工作。《论语》说“修己以安人”,加上一个“以”字,正是将外王学问纳入内圣之中,一切以各人的自己为出发点。以现在语解释之,即专注重如何养成健全人格。人格锻炼到精纯,便是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便是外王。儒家千言万语,各种法门,都不外归结到这一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