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上)(3)

梁启超谈儒学 作者:梁启超


凡一种大学派成立后,必有几种现象:

一、注解。因为内容丰富,门下加以解释。这种工作的结果,使活动的性质,变为固定,好像人的血管硬化一样,由话的变成死的,这是应有现象之一。

二、分裂。一大学派,内容既然丰富,解释各各不同,有几种解释,就可以发生几种派别。往往一大师的门下,分裂为无数几家,这也是应有现象之一。

三、修正。有一种主张,就有一种反抗。

既然有反抗学说发生,本派的人,担维持发展固有学说,就发生新努力,固受他派的影响,反而对于本派,加以补充或修正。这是应有现象之一。

地不论中外,时不论古今,所有各种学派,都由这几种现象,发动出来。儒家哲学,当然不离此倒,所以儒家各派亦有注解,有分裂,有修正。

自孔子死后,儒家派别不明,韩非所说懦分为八,亦不过专指战国初年而言,经战国及秦到汉数百年间,派别一定很多。七十子后学者的著作,留传到现在的,以大小《戴记》

为王,共八十余篇,其中讲礼仪制度的,约占三分之二。大概自孔子死后,子夏、子游、子张,留传最广。固孔子以礼为教,一般人皆重扎,对于礼的内容,分析及争辩很多,《小戴记》的《檀弓》、《曾子问》,都不过小节的辩论。这种解释制度、争论礼仪,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一第二两种现象。所以子曼、子游、子张以后的儒家,一方面是硬化,一方面是分裂。

同时道家之说,孔子死后,不久发生。

老庄的主张,在《论语》中,可毗看自一点痕迹,《论语》说:“君子质面已矣,何以文为?”又说:“或日,以德报怨,何如?”这类话,很与道家相近。道家在孔子后,然为时甚早,孔子死后,不久即发生,与儒家对抗,对于儒家的繁文缛节,予以很大的打击。国为受敌派的攻击,自己发生变化,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三种现象补充或修正前说。

儒家自己发生变化,究竟如何变法呢?

我们看《易经》的《系辞》与《文言》,其中有好多话,酷似道家口吻。本来《十翼》这几篇东西,从前人都说是孔子所作,我看亦不见得全对。《系辞》与《文言》中,有许多“子日”,不应为孔于语。孔子所作,当然不会自称“子曰”,就是没有“子曰”的,是否孔于所作,还是疑问。因为有“子曰”的,皆朴质与《论语》同,无“子曰”的,皆带有西洋哲学气味。大概《系辞》与《文言》,非孔子作,乃孔子学派分出去以后的人所作。其中的问题,从前的儒家不讲,后来的儒家,不能不讲了。

头一步所受影响,夸我们容易看出者为《系辞》与《文言》,其次则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乐记》等著作,大抵皆受道家影响以后,才始发生。所以曾子、子思一派讲这类的话就很多,《中庸》一篇,郑玄谓为子思作,我们虽不必遽信,但至少是子思一派所作。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所受影响更为明显。孟子之生,在孔子后百余年,那个时候,不特道家发生了很久,而且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既然群言淆乱,互相攻击,儒家自身,不能不有所补充修正。

孟子这一派的发生,与当时社会状况,有极大的关系。因为春秋时代,为封建制度一大结束,那时社会很紊乱,一般人的活动,往往跑出范围以外。想达一种目的,于是不择手段。孟子的门弟子,就很羡慕那种活动,所以景春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话。可见得当时一般社会都看不起儒家的恬适精神,人群的基础,异常摇动,孟子才不惜大声疾呼的,要把当时颓败的风俗人心,唤转过来。

孟子与孔子,有许多不同之点。孔子言“仁”,孟子兼言“仁义”。什么叫义?义者,应事接物之宜也。孟子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义利之辨,其目的在给人一个立脚点,对于出入进退,辞受取与,一毫不苟。所以孟子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又说“一芥不以与人,一莽不咀取诸人。”部是教人高尚明哲无论如何失败,有界限,有范围,出了界限范围以外,就不作去。可以说对于当时的坏习气,极力校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