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你从来就没学过真正的英语…

英语学习漫谈:像婴儿一样学英语 作者:陆人


一个词你看过50遍后,它的字面意思可能会消失得干干净净,只剩下它的真实意思带给你的感觉,如果你有了这种感觉——恭喜你,你学会了。

把脚气叫“运动员脚”很怪异吗  

很幸运,我没有得过脚气,所以也没法体会“脚气”这个词所带给人的痛苦感。“脚气”在英语里是“athlete’s foot”,也就是“运动员脚”。英美人当然就是把它读成“运动员脚”的,他们不会在脑子里拼命寻找那个只有专家才懂的拉丁名词。

“运动员脚”的得名来自于20世纪初美国报纸上一则治疗脚气的广告,广告拿运动员的脚说事,说运动员老得脚气(在“运动员脚”这个词出现前,当然就有人得过“运动员脚”这种病,称为ringworm或tinea,即癣),用了我们的药就怎么怎么样。当时的运动员的确老得脚气,因为运动多了脚老出汗,而且体育场馆的设施比较简陋,更衣室也不卫生。但是经过广告一宣传,人们就把运动员和脚气挂上了钩,好像世界上只有运动员得脚气似的。其实“运动员脚”就是我们的“香港脚”。

“运动员脚”是怎么来的并不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它的命名过程。如果当时的广告是宣传治脚踝扭伤的,今天人们恐怕就会“管脚踝扭伤”叫“运动员脚”了。一个词或短语的形成,也许来自一个很长的故事,这个故事通常需要一段话才能说清来龙去脉,至少也需要一句话,但是词或短语只能选其中最核心的几个字,所以初看之下往往不知所云——余下的部分就要你自己补足了。

这种词或短语,初看怪异,但正如前文所说,你看过50遍后,很快就会忘记它的字面意思。你觉得“运动员脚”怪异,那你觉得“香港脚”怪异吗?“网球肘”怪异吗?

或许外国人觉得我们最习惯说的“脚气”才最怪异呢。

  “高尾了”与“踢了桶了”

“high tailit”与“kick the bucket”是两个成语,意思分别是“快跑”和“死”。但如果看到这两个短语的时候把它们就当成“快跑”和“死”,那就太没意思了。

“high tailit”指的是动物在逃跑的时候总是把尾巴翘得高高地,玩命地跑,19世纪初的美国西部猎人由此创造了“高尾了”这个词。这个词用于人的时候,当然是比较滑稽的,所以美国人在说“高尾”的时候一定是想追求那种可笑的感觉——这和“快跑”差别太大了,而且英语里也不是没有“run fast”,可他们就是想说“高尾”。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高尾”在心里想成“快跑”呢?北京话不是还有“撒丫子”一说吗?跟“高尾”有一拼。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想你不会再把“kick the bucket”看成“死”了吧?你看见的是“踢了桶了”,你说出的是“踢了桶了”,你的意思就是“踢了桶了”。“踢桶”的来历是人自杀的时候要先站到一个桶上,把脖子伸进绳圈后,再把脚下的桶踢翻。两三年前杰克·尼科尔森和摩根·弗里曼演过一个电影,就叫“Bucket List”(《遗愿清单》)。

“踢了桶了”是一个词,正如汉语的“翘辫子了”也是一个词。你不需要知道“翘辫子”的来历,但你会用它——多形象,多滑稽啊。

不要再把这些生动形象的短语翻译成冷冰冰的概念了,你在汉语世界没有这样做,在英语世界也不要这样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