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国际词典》对“内向”的解释是:“……一种主要的人格特质,其特征是专注自我,缺少社交能力,以及较为消极被动。”对“外向”的解释是:“……性格外向的特点是对外部世界感兴趣,具有高度的自信,社交能力强,敢说敢做,追求感觉和崇尚权威。”语言学家将褒义词汇赠与外向,而将中性和贬义词汇全都放在了内向身上,内向的人容易遭到误解。
弗洛伊德带给我们的偏见
在20世纪初期,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阿尔弗雷德与荣格在一起工作,并注意到一个令人困惑的事情。当弗洛伊德与阿尔弗雷德在讨论同一个病例时,俩人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却完全不一样,由此他们各自发展出了几乎完全相反的理论。荣格比较了他们的工作成果,并加以思考后,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由于弗洛伊德是性格外向的人,他关注的是外部世界的人物、地点和事物,相信心理发展的目标是在外部世界中发现满意的事物。弗洛伊德的许多理论都从与同事的交流讨论中发展而来。这是典型的外向者性格。而阿尔弗雷德是性格内向的人,因此他的理论和研究重点指向的是个体内部的思想活动和情感发生的曲线。“自卑情结”就是阿尔弗雷德提出来的,它影响了后来的很多心理学家。
这三位大师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理论也有了明显的分歧,最终竟然达到交恶的地步,三人停止交往并开始自立门户。就是在那时,弗洛伊德开始将内向用作消极的概念,使得内向这一概念由健康转为不健康,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并一直保持到今天。现在的内向者有诸多不自信,可以说,跟弗洛伊德提出的内向说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他是一个外向者,才把内向者定义为中性词乃至贬义词。
其实荣格的理论可能更为合理一些,荣格猜测我们人类天生就具有某种个性,使我们位于非常内向和非常外向之间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他认识到,如果我们在必要时能在内向和外向这一连续体上自由地移动,那我们就能最好地适应这个社会。这个猜测后来得到了证实,人类确实会表现出“外向内倾”和“内向外倾”两种特质,而这两种特质的人更能适应社会。
内向者必知:如果弗洛伊德是位内向者,那么他也很可能将外向性格视为一种消极的概念,而让外向者遭遇此时内向者的尴尬和误解。或者如果阿尔弗雷德能够获得更大的名声,也一样会让外向者处于窘迫的境地。想一想,在弗洛伊德之前,人类世界应该是不存在内向与外向之争的吧?也许现在很多人认为内向者是有缺陷的原因是受弗洛伊德的观念影响,现在是时候将这个观点扔掉了,内向者也可以放下心不再受其他人异样的眼光了。
荣格分析
内向性和外向性是人格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
内向性和外向性是著名心理学家荣格首先在自己的心理学著作中提出来的,后来逐渐演化成一个描述性格的最为通俗易懂的词语。
荣格首先从精神分析理论出发,提出“内向性”和“外向性”的概念。他根据人们对待外界刺激的觉察或反应的倾向,将其归结为内向和外向两种对立的态度。内向指精神活动的能量指向个人内在的思考和感受;外向指精神活动的能量指向他人以及外部世界。
在荣格看来,每个人类个体都拥有内向和外向两种态度,但只有一种会成为主导,并指导个体的行为和意识,而非主导性的另一态度则通过无意识影响个体的行为。也就是说,每个人其实都有内向、外向两种性格,只是外向者是外向性占主导地位,内向者是内向性占主导地位,两者都可以在内向与外向的连接体上自由移动。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为什么那些取得非凡成功的人,都较一般人更显现出非主导性态度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