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剧变
张之洞在湖北挂职学政这三年,北京乃至全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太平军、捻军等各路农民起义军被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彻底镇压,国内无战事,天下很太平。
曾、左、李也因为镇压农民起义军有功,而成为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可惜的是,曾国藩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就病故了。
曾国藩(1811—1872,湖南长沙人)是郁郁而终的,因为他处理天津教案不当不力。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天津法国天主教堂育婴堂有三四十名儿童突然病死,民众怀疑这些儿童是被教堂的修女们杀害做药材用的,于是聚众包围了教堂,杀死了修女、神甫、法国领事馆人员、法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四座基督教堂。
事发后,清政府慑于七国威胁,便派直隶总督曾国藩与法国方面交涉。曾国藩到天津后,没有听取多数官员绝不退让的观点,而是采取妥协、求和的策略,先是对中国民众进行谴责,然后又调查确认育婴堂并无伤害儿童的事实。
后来,在法国的强硬要求下,曾国藩处死了直接杀人的18个中国民众;流放了25个参与杀人的中国民众,赔偿了外国人各项损失46万两银两,并派大臣崇厚出使法国道歉。
天津教案发生后,中国民众齐声痛骂曾国藩是卖国贼。尽管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他就是百口难辩。最后,他在群众的一片骂声中郁郁而终,享年61岁。曾国藩死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正”,后世称他“曾文正公”。
这几年,除了天津教案影响较大外,西方列强对大清帝国的合伙欺负,暂告一个段落,帝国虽然傀儡,却也稳定和平,各行各业也呈现出了齐头发展的良好局面,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做“同治中兴”。
● 愤青的人生起点
回到北京后,张之洞充职翰林院教习庶吉士(学官名,庶吉士老师),教习庶吉士比庶吉士高一级,但不入官阶之流。
清代的官吏等级制度沿用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即由从九品到正一品,每一品都有正、从之别,但很多官职未在九品十八级之列。比如张之洞任职的学政、文渊阁校理、翰林院庶吉士和翰林院教习庶吉士,这些官职只有相对应的级别,但不入流,不在官级之列。
因为不入流,张之洞过得很清闲,也很小资。闲暇之时,他常与潘祖荫、王懿荣、吴大澂、陈宝琛等词界名士搞在一起,吟诗唱和,踏青旅游。
同治十年(1871年)五月初一,张之洞还召集大家在位于北京宣武区的龙树寺搞了一次大聚会。在聚会上,大家品酒作诗,谈古论今,非议朝政。有史料把这次聚会称为“咸丰同治以来,京官第一次大会”。此后,龙树寺便成了京城名士的聚集地。
看得出来,这帮人都是对朝廷不满的愤青,张之洞也受到他们的影响,后来他也愤了好一阵子,但目前他们还没有形成气候。几年之后,他们都成了晚清政治舞台上的清流名将。
张之洞虽然对朝廷有一些看法,但他对慈禧还是一如既往地忠诚,且有意向她靠拢。但不幸的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年底,他的二夫人唐氏病故了,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名叫张仁颋的儿子,当时只有一岁半。
张之洞二度丧妻,他很悲痛,但命运如此,他也只好悲痛。
● 挂职四川
第二年八月,张之洞又接了一份肥差:挂职四川学政。在此之前,他还担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四川地广人多,但也山高皇帝远,那里的教育现状十分令人担忧:考生作弊弄虚,雇用枪手,聚众滋事,围攻考官;考官贪污受贿,唯利是图。可见,四川科场陋习十分深重,严重破坏了考场风气和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
朝廷正是考虑到了四川的艰难险阻和科场的歪门邪道,才决定派张之洞去啃这块硬骨头。因为通过前三年的湖北学政生涯,朝廷从张之洞身上看到一个励精图治、大有作为的干吏形象。四川学政,非张之洞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