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艰险
张之洞赶到四川,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后,认为四川科场陋习关键在于士风不正,而士风不正,会直接影响到四川的民风和社会稳定,于是他给朝廷上了一道题为《欲治四川之民,必先治四川之士》的奏折,得到了朝廷的肯定。
他首先对全省的州府展开摸底调查。川道艰险难行,可他豁出去了。半道上,他的马夫和坐骑都跌下了山谷,可他愣是豁出性命,沿着悬崖峭壁,一步一步翻山越岭……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辛考察,张之洞摸清了四川科场存在的种种黑幕和潜规则,他很有针对性地提出整顿科场歪风邪气的八种办法,并严格执行,深入落实。
● 勤苦治学
张之洞挂职四川学政时,省城只有锦江书院,但锦江书院的建筑和教学设置早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张之洞坚信“好人才出自于好学校”这个道理,于是征得四川总督吴棠的同意,在成都兴建了一所尊经书院。
同治十三年(1874年),尊经书院建成后,张之洞特地从全省挑选了100多个高才生入学。他选录学生的标准,就是有个性、有思想、有特长,文采出众,但不拘泥于传统格式,注重综合素质,做到量才录用。
在这100多个高才生中,有“尊经五少年”之称的廖平、张祥龄、毛席丰、杨锐、彭毓嵩,他们都是张之洞的得意门生。特别是杨锐,后来成了他最信任、最得力的幕僚和心腹。当年在四川时,他经常把杨锐等得意门生召来随行读书,并亲自讲学。
选取了优秀学生后,张之洞又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全新改革,他提出“通经致用”的治学思想,即要求学生精修儒家经典,通晓经学、史学、小学、地理、经济、算术、诗词、古文等科目,然后做到学以致用,深入结合实际。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还高薪聘请各科目专业教师,分科教学。在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的同时,张之洞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两三门课程精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容易造就专业人才,一举两得。
但四川交通不便,学生买书困难。于是,张之洞又把自己的俸银捐出去,给学生们买了数千本图书,极大地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和阅读视野,深受学生们欢迎。
为了指导学生和四川士人好读书,读好书,张之洞还编写了《輏轩语》和《书目答问》两部巨著。《輏轩语》是他为学生所写的训诫之言,主要是他的治学经验和心得。《书目答问》则是一部学生应学书目的读书大全,书中收录了2 200多种书目,是一部教育学生“端品行,务实学”的国学重要著作。
光绪元年(1875年)为鼓励学生学习,张之洞每月还组织两次考试,一次是由书院组织的“堂课”,成绩第一者,可获得3两银子的奖学金;另一次是由省督府组织的“官课”,成绩第一者,可获得10两银子的奖学金。在高额奖学金的激励下,尊经书院形成了一种比学赶帮的良好风气,整个四川的学风士气,也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局面。
张之洞的这套治学思想和办法,不仅深受学生拥戴和社会各界好评,也对后世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是一个颇有思想作为和影响深远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