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之万复出
阎敬铭入朝担任户部尚书之前,张之洞又得到了另外一个好消息:隐居南皮老家长达11年之久的族兄张之万,也被朝廷邀请出山,担任兵部尚书!
张之万已是71岁的古稀老人了,他能够再度出山执掌朝廷兵权,说明慈禧对他恩重如山,深度倚重。但玉成此事的人,却是醇亲王奕譞。张之万一直都是醇亲王最亲近的属僚。张之万从咸丰九年(1859年)起教授醇亲王的八弟钟郡王奕詥(hé)和九弟孚郡王奕譓(huì)读书,醇亲王和他的八弟、九弟系一母所生,因为这层关系,他和张之万走得很近,也时常请教状元出身的张之万,张之万也成了醇亲王的半个老师。
20年来,两人亦师亦友,关系非常亲密。后来,张之万虽然隐退在家,但两人之间的联系却从未间断。张之万能够在隐退11年之后再度出山,这事肯定大有文章,这事肯定和醇亲王有关。关于这事的真相,两年之后我们再来揭晓。
这些年,张之万没少在书信中向张之洞传授他的做官处事之道。他的做官处事之道,在很多方面和阎敬铭不谋而合。张之洞打心底感激张之万和阎敬铭,他更为自己有了这两位朝廷靠山感到庆幸!
● 组建幕僚
阎敬铭和张之万的复出,让张之洞更加看重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和势力范围。在两位前辈的点拨下,他决定在治理山西之前,组建自己的幕府,招揽自己的幕僚。因为干大事情,不能凭借一己之力,而要依靠群策群力。
所谓的幕僚其实就是幕僚中的智囊团,张之洞初到山西,各项工作都要全面开展,可山西的人才非常缺乏,像马丕瑶那样的人才更是难找,这从张之洞写给好友张佩纶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晋省事可办者颇多,唯同志无人……”
既然缺乏人才,那就得广泛发掘、招揽人才。招揽了马丕瑶等人后,张之洞还觉得幕府人才匮乏,于是邀请在四川学政任上收留的得意门生杨锐入府执掌文书奏章。
随后,他又招来了李秉衡、高崇基、杨深秀、钱荣增、杜崧年、张彪、王轩、杨笃、张铁山等四五十位人才,他们都是精明强干、饱学才识的幕僚。这些人有的担任他的办公室主任,有的担任他的秘书和文案,有的担任学院院长,有的则担任后勤部部长。他们各司其职,共同辅佐张之洞。
至此,张之洞的幕府基本建立起来了,他的幕僚团队也壮大起来了。后来,随着他官职的不断升迁,他的幕府规模和幕僚团队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幕僚最多时达到400余人,先后有630余人成为其幕僚,其中包括230多位洋人,其幕府规模在晚清首屈一指。
● 访求人才
组建幕府,招揽幕僚虽是每个封疆大吏都会做的事,但比及慈禧“留心为国访求人才”的那句嘱托,却是局部利益高于国家利益的自私行为。张之洞担心他的做法会引起慈禧的猜忌和不满,于是后发制人,一口气为朝廷举荐了59人,作为给慈禧的答卷。
这59个人不是他为了应付差事胡乱拼凑起来的,而是经过多方考察拟定的。不仅如此,他对这些人的个性特点、特长和今后的发展方向,都做了详尽的归纳和建议。
三月的一天,当这道名为《胪举贤才折》递到朝廷时,慈禧和所有的朝臣都震惊了!
古往今来,没有谁这么大手笔地举荐人才,张之洞的这个大手笔,也破了中国古代臣子单次举荐人才的纪录。
在张之洞举荐的这59人中,有14人是朝臣,29人是疆臣,6人是旗人,10人是武官,遍及全国各省。在这些人中,有他平生素不相识的有识之士,也有和他交好的张佩纶、陈宝琛、吴大澂等人。可以说,他是举贤不唯亲,也不避亲。
在举荐人才方面,张之洞不像曾国藩、李鸿章那样注重老乡和派系。曾国藩多重用湖南人或湘军将领,李鸿章则更加维系安徽人和淮军将领,而张之洞的眼界和胸襟则在他们之上,他一生的为官立身之道就是“无湘无淮,无台无阁”,他重用或举荐人才,不分派系,不分畛域,唯才是举,力求志同道合。
慈禧对张之洞的这份答卷非常满意,她基本上依张之洞所奏,任用了这批人才。从此,这批人才从四面八方走上了理想的工作岗位,也走进了张之洞织就的关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