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子(1)

周氏三兄弟 作者:黄乔生


绍兴古称会稽,位于浙江东部。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在这里论功行赏,故有此名。绍兴今存大禹陵供人瞻仰。

绍兴是春秋时越国的都城,故也称越。越王勾践曾败于吴,他回国后矢志复仇,卧薪尝胆,终于将吴国消灭。绍兴遂有“报仇雪耻之乡”的美誉。

这两件事足令绍兴人自豪。

但现在使用的“绍兴”这个名字却并不令人喜欢。

它是在中国逐渐衰落,被北方强悍民族赶到江南、偏安一隅时给自己壮胆的名号。宋朝康王赵构逃到这里,有心想要打回老家去,就取古书上“绍祚中兴”的意思,命其名为“绍兴”。但赵家统治者没有勾践忍辱负重的精神意志,后来把宫廷迁到杭州,而且“直把杭州作汴州”,沉溺于歌舞升平,终于使国破家亡。

水乡绍兴的景色是美丽的。中国古代的名著《世说新语》上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高大的乌桕树,碧绿的禾苗,各式各样的桥,农舍茅屋,红蓼白萍……虽然是乡间常见的风景,但总体上给人清新舒畅的感觉。

擅长写景物小品的明代作家袁宏道说,会稽的山,远望最佳,尖秀淡冶,像元人的画,人或无目,树或无枝,山或无毛,水或无波,隐隐约约,远意若生,实在怡人。

因为是水乡,人们出行就离不开船。乌篷船最具特色,经由周作人的介绍为世人所熟知。大的叫“四明瓦”,小些的叫“三明瓦”,最小的叫“脚划船”。老百姓最常坐的是三明瓦,它的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外观呈黑色,所以称“乌”。所谓“瓦”,是在两扇“定篷”之间放一扇半圆形的遮阳,呈格状,嵌一片片径约一寸的鱼鳞,看来透明,因此称“明瓦”。中舱两道,后舱一道,共有三道。船头往往刻有老虎样的图案,但并不可怕,却像是在笑着。这种船船篷高大,船舱宽敞,人在中间可以站直身子。

但最有特色也最方便的是脚划船,由一个人手脚并用地划行。船舱极小,人坐在船底席上,头顶离篷顶只有两三寸,乘船者仿佛坐在水面上;当靠近岸边时,泥土就在眼鼻底下散发着清香……

绍兴并不是富庶之地,这只要看一看鲁迅的小说就可以明白了。这里的人民蔽衣蔬食,终年劳苦,也仅得糊口。农家日常食物总是饭和干菜,便是城里人也养成节俭的习惯,天黑之前要把事做完,以免点灯费油,《阿Q正传》里赵家堪称富有,但也严守着这个习惯,只是在商量像怎样对付革命这样的大事时才会破例。

绍兴民风中这种节俭和惜物的特色,与其盛产全国著名的所谓“绍兴师爷”不无关系。

师爷就是幕僚,是在衙门或军队里参谋和办事的专职人员,官员对他们有所依赖,平时尊称他们为“老夫子”,一般小吏看长官对他们相当倚重,也敬称他们为“师爷”。他们的分工各有不同,有刑名师爷、账房师爷、钱粮师爷和书启师爷等。绍兴最多的是刑名师爷和钱粮师爷。

明清两朝绍兴出来的幕友遍布全国,有“无绍不成衙”之说。他们的特点是为人精明、能干、苛刻,性格冷峻、多疑,熟悉法律条文和人情世故,多谋善断,思维周密,文风缜密、犀利,所谓“师爷笔法”就是。

因为绍兴习这种行业的人特别多,渐渐地养成遍布民间的一种风气,人称“师爷气”,也可以叫做“浙东性”。在文学上,清朝的几个浙东文人就颇具此种品格,如毛西河、章实斋、李越缦等,文章如老吏断狱,看问题极为透彻,措辞辛辣犀利。

钱店官的特点自然是斤斤计较。据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去过绍兴的人讲,到集贸市场上,惊奇地发现,几乎每一个购买者都自带一杆秤,便是买很普通的蔬菜也要亲自称量一番。这大概就是钱店官作风的遗留吧。

周氏兄弟尤其是鲁迅的文笔最具有这种所谓的“浙东性”。鲁迅一生嫉恶如仇,主张睚眦必报。他不停地与人论战,主张“痛打落水狗”,对敌手决不宽恕。他的一些论敌就顺理成章地把他称为“刀笔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