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顾氏循环”:国内为枳国外为橘(3)

顾雏军的巴别塔 作者:孙燕君


直到2001年,顾雏军带着他的制冷剂从海外归来二次创业时,国内制冷界对他的制冷剂仍然抱质疑态度。

“曹德胜说,混合制冷剂都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但是具体节能的指数很难测定。而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需要对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制冷效果进行大量取样分析,才能就制冷剂的节能效果得出结论,一个样本数据的委托检验结论是不具有说服力的。”(《财经》杂志)

在如何评价格林柯尔的技术的问题上,国内制冷业内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格林柯尔制冷剂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可以作为替代传统制冷剂的过渡选择之一,但是并不具有其产品说明中宣传的“独一无二”的特性,所谓“10%至35%”的节能效果未经严格的检验测定,有浮夸之嫌。

对于顾氏循环理论和顾氏制冷剂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顾雏军的解释是:“正因为我下海经商所以才有争议。如果我一直是一个大学里面的教授或者副教授或者讲师,那就不会有这些争议了。”

在2001年顾雏军收购科龙之前,他的顾氏循环和顾氏制冷剂在国内的遭遇十分凄凉。不光顾氏循环理论长期不被业界认可,制冷剂销售也频频受阻。

但是在国外,顾雏军的循环理论和制冷剂的命运却截然相反。国外专业杂志不仅发表了顾雏军的成名作《一个新型热力循环的研究》,而且在以后的几年中还陆续发表了他的几篇论文。顾氏制冷剂在国外不但被认可,而且还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据顾雏军称其产品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为25%)。顾雏军的的确确靠在欧美市场卖制冷剂发了财。

顾雏军的理论和发明,在国内为枳在国外为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顾雏军把国外的同行和商人都骗了吗?如果不是这样,难道国内制冷界全都错了吗?

在顾氏循环和格林柯尔制冷剂上空的迷雾弥漫了多年,直到顾雏军锒铛入狱,迷雾依然未散。

顾氏热力循环理论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格林柯尔制冷剂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顾雏军到底是骗子还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企业家?不拨开这浓重的第一层迷雾,就无法看清顾雏军事业的基石,也无法解读顾雏军的成败。

依我之见,顾雏军的顾氏循环理论,可能并不是具有突破性的理论发现,但的确是有一定学术价值和一定创新内容的理论。这个理论对指导制冷领域的工程实践具有一定意义,因而可以衍生出新型制冷剂。顾氏循环理论和格林柯尔制冷剂的价值被顾雏军夸大了,但被国内制冷界低估了。

无论争议如何,顾雏军的格林柯尔制冷剂的无氟环保和节能是毋庸置疑的。它在国外市场的销售份额是最好的证明。格林柯尔制冷剂的先进性也是可以证明的。顾雏军入主科龙后第一年推出的双效王空调,制冷/制热能效比达到3.8/4.2,创下当时行业能效之最。第二年推出的科龙豪华双效王再一次刷新能效纪录,能效比达到4.2/4.5,其高效能得到业界的认可。改制后科龙产品海外销售大幅飞跃,甚至在经历了易主震荡落入海信手中之后,科龙产品依然畅销,这不能不归功于顾氏循环理论和格林柯尔制冷剂。

夸大顾氏循环的价值是顾雏军的性格使然,而夸大格林柯尔制冷剂的功效则是出于商人的狡黠和销售策略的需要。

顾雏军靠制冷剂成名,也靠制冷剂致富。可以说顾氏循环理论和格林柯尔制冷剂是顾雏军一生事业的基石。

然而顾雏军却与中国制冷界对立了10年,后来又同国内媒体对立了10年。

可以想见这两种对立对顾雏军的伤害有多大。一个靠科技成果转化起家的企业家,他的科技成果却长期得不到承认;一个要在国内建立产业帝国的实业家,他的帝国却长期得不到舆论的支持,这位企业家和他的产业帝国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两种严重的对立,摧毁了顾雏军事业的基石并最终把他送进了监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