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制度所累的科龙(1)

顾雏军的巴别塔 作者:孙燕君


顾雏军1989年下海,2005年入狱。在顾雏军16年的商海生涯中,有三次重大转折和三次分水岭。第一次是到欧洲创业,第二次是在香港上市,第三次就是收购科龙。比起前两次转折,收购科龙无疑是最大、最重要的。

2000年,尽管格林柯尔在香港上市,但在商界顾雏军仍然寂寂无名。直到2001年年底收购科龙,顾雏军才声名鹊起,走上了中国企业家舞台的前沿。让顾雏军扬名海内外并登上事业巅峰的是科龙,让他身败名裂并锒铛入狱的也是科龙。

科龙这个砝码为何如此之重?顾雏军入主之前的科龙又是个什么企业?让我们来看看科龙的前世今生。

初创期(1984~1987年)

20世纪80年代初,身为顺德容奇镇工业与交通办公室副主任的潘宁由于业务关系,常到全国各地开会,他看到各地群众对家用电器的渴求,便萌发了在容奇镇建一个冰箱厂的念头。1983年9月,潘宁向镇里申请了9万元,聚集几个人开始试验。凭借广东人特有的韧劲,硬是用双手敲打出3台冰箱,并取名为容声。最早的一批容声“产品”现在还可以在科龙的展厅中看到。冰箱有了,可是还缺少“户口”。潘宁又无数次奔走在北京与顺德之间。终于,1984年5月,机电部把最后一个冰箱定点生产厂家的名额给了科龙的前身——顺德珠江冰箱厂。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中国家电业的进程。

有了“户口”的珠江冰箱厂,前瞻性地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质量取胜。这在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但在当时,作为一家乡镇小厂,面对严重供不应求的家电市场,能够提出这一点的确是需要高瞻远瞩的眼光。当时的潘宁在管理培训上双管齐下,苦抓质量。同时,他还通过制定品牌战略,建设售后服务网络来进一步确立产品的高质量形象。时至今天,汪明荃“容声冰箱、质量取胜”的广告还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科龙还由此开了请香港明星做品牌代言人的先河,也算中国品牌建设中的一个小花絮。

初创期留给科龙永远的财富就是关注质量、打造品牌,直到今天,这些观念依然深深地刻在每个科龙人的心中。

发展期(1987~1992年)

20世纪80年代后期,家电市场这块“蛋糕”越来越大,全国涌现出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家电厂。1988年已易名为“广东珠江冰箱厂”的科龙在冰箱业的地位稳步上升,从当年排名最后一位直追上来。

飞速发展中的科龙摈弃了集体企业中常见的“挣钱分钱、分光吃光”的思想,先后进行了四次技术改造,从欧洲、日本等地引进了大批先进设备。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引进的技术设备,科龙不是简单地全套照搬,而是创造性地把欧洲型的制冷性能系统和亚洲型的外观设计完美结合起来,使容声产品在市场上持续旺销。到1991年,容声如愿以偿地占据了国内销售量的第一位,并且这个荣誉一直持续了9年,令家电业同行至今仍深深叹服。在这之前,珠江冰箱厂已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而当时的国家一级企业广东仅有七家,全国范围内获此殊荣的乡镇企业仅两家。

1992年1月29日,科龙迎来发展史上最光辉的一天,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来到科龙,著名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就是他在科龙最先提出的。

此外,科龙在此期间还有很多创新。比如,科龙最早给予商家调价差价补偿,这一方式今天仍被各大家电厂商应用。同时,在这一时期,科龙开始广泛对外招聘人才,一批优秀的技术、管理专家来到了科龙。

腾飞期(1993~1997年)

1992年6月,科龙开始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广东珠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11月,更名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科龙正式诞生。第二年正式推出以科龙品牌命名的空调。紧接着,科龙在香港和日本相继成立分公司。至此,科龙的国际铁三角显露雏形。科龙的以后几期工程也在这一阶段完成,科龙模具厂、三洋科龙冷柜、成都与营口科龙相继建成。在国际铁三角之外,科龙又形成了国内铁三角。1996年,科龙在资本市场上同样大获丰收,成为首家在香港发行H股的家电企业。

在这一阶段,科龙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1994年,整体通过了GACC、德国TUV和ISO9001质量认证,是全国首家取得MRPⅡA级认证的企业。同年,被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复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容声冰箱、科龙空调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1995年,冰箱无氟技术通过国家科委鉴定,CFC替代项目获联合国赠款448万美元。1995年,作为中国家电业唯一代表,获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这一殊荣代表着科龙已成为行业内真正的最优。1997年,国内首家整体通过了ISO14001环保体系认证。一系列的荣誉纷至沓来,此时的科龙成为整个中国家电企业关注的焦点。

改革期(1998~2001年)

企业初创时,政府通过容奇镇经济发展总公司持股80%,向员工定向募股20%。每股作价1元,总股本4.224亿元。潘宁任公司首任董事长,同时兼任总裁,镇干部徐铁峰担任控股公司法定代表人。

1993年,时任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的香港人李国明应徐铁峰之邀担任科龙财务总监。当年,李国明为科龙在香港做了一次成功的私募,引进三家境外投资人,募集资金近4亿元。科龙电器股本于是增至6.04亿股,容奇镇经济发展总公司仍保持绝对控股地位,但公司性质则变更为中外合资企业。

1996年,科龙电器在香港上市,以每股3.67港元成功发行2.01亿股H股,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7.07亿元。之前三家境外投资人所持总计1.82亿股同时转为H股流通,于公司上市后抛售套现。科龙电器股份由此分为三块: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自1996年取代容奇镇经济发展总公司,代政府持有科龙电器股份,下称容声集团)持内资股41.96%,内部职工持内资股10.49%,H股流通股占47.55%。

H股成功首发次年,科龙再度向香港市场配售7660万股,此时发行价已高达9.2港元/股,募资折合人民币7.54亿元。

1997年,历经在香港市场的两次成功发行,科龙电器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年份,当年营业总额达34亿元,利润高达6.6亿元;每股赢利0.67元,股价最高冲破每股11港元。科龙电器所产“容声”牌冰箱占据国内冰箱市场份额超过20%。

1998年,科龙集团实现销售收入65.89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1.17亿元,总资产达67.17亿元,净资产达34.03亿元。

1999年,科龙冰箱销售依然稳居市场第一名,冰箱和空调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位,企业刚刚成功发行A股,每年赢利高达6亿元以上,在香港资本市场上享有神话般的良好形象。

那时,曾经有一位管理专家对科龙和海尔进行过比较,在综合了赢利率、经营战略、技术投入、企业组织、人才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后,认为科龙比海尔优秀。

但是荣誉掩盖不了问题,科龙自1999年之后逐渐从高速增长期步入了调整期,市场份额和营业利润开始止步不前。

从一个小小的数据可以看出科龙的老化:天津大学在对科龙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许多领导开会的时间占据了他们正常工作时间的70%,一个部门一天可能接到10个开会通知,办一件事需要七八个领导签名……

“这条巨龙正在失去锐气”,了解科龙的人这样评价。当时的科龙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内循环系统,他们不关心市场的变化,不关心成本,不关心新的技术架构,更多的只是关心内在的人际关系。

1998年末,潘宁辞去公司总裁一职,留任董事长;原副总裁王国端接任总裁。1999年6月,超期服役的潘宁辞去董事长职务,王国端全面接手。潘宁时代结束了,科龙正式进入王国端时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