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懂谋略:用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胜利
正如孙子兵法所说:“多算胜,少算不胜。”在战场上,如果没有事前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就很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会在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生活中其实也是一样,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我们心中有数,才有可能获得主动权。如果在事情发生之前你毫无准备,不曾谋划,那么事到临头时就只能选择被动接受了。
因此,只有事前拟好了行动的计划,把做事的步骤梳理通畅,那么做起事来才会应付自如。谋划得越多,那么胜算也就越高。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一个十分善于施展计谋的商界高手,他运用计谋战胜了许多生意上的竞争对手。他曾对此总结道:商战用计,要计计相连,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方能有效。胡雪岩与“隆昌”米行的斗法正是他施展连环计的一个典型例子。
“隆昌”米行的谭柏年并不是真正的老板,真正的老板名叫石三官,是个纨绔子弟,把生意上的一切事务全部交给舅舅谭柏年,委托他全权处理一切,连账本也不过目。只要米行每年按时交付赚来的银子,便不过问。谭柏年得了授命,且仗着长辈关系,所以虽不是老板,却胜似老板。
尽管自己的外甥待自己不薄,年俸可观,外加不少红利,但毕竟自己不是真正的老板,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银子必须如数交给石三官,所以谭柏年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就打起了“小九九”,要做老板。谭柏年干米行生意,屈指算来已有30多载,精通业务自不必说,米行生意的个中奥秘亦了如指掌。所以在账目上做手脚,略施小计,石三官看不出来,这里头揩的油,抵得上两三个档手的年薪。但雕虫小技,难成大器,真正大把捞进的机会在于存米销出的方式。谭柏年一直在寻找这种机会。
一天,山东米商潘家祥抵达上海,谭柏年闻讯前去码头相迎。两人是老相识,言谈之间,谭柏年得知对方有意要在上海收购大批谷米,运往北方。原来是潘家祥见到《申报》刊登快讯,知道齐鲁适遇大旱,庄稼歉收,急需赈米救灾。两相印证,潘家祥肯定要做一笔大生意。
谭柏年决意做成这笔生意。因为这样一笔生意下来,除了应付石三官,自己还能落下一笔银子。但万没想到,在商谈正事的时候,潘家祥却说他与胡雪岩已经签订了契约。谭柏年颇为吃惊,没想到他会在上海米行中抢生意,谭柏年事先排定的上海各家米行名单中,偏偏没有想到过胡雪岩。这是因为胡雪岩的海运局主要收购谷米北运,与潘家祥干同样营生,而非售米。这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令谭柏年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按他的筹算,隆昌米行的存米全部出手,他至少可得两万两银子的外快,而今却打了水漂儿。于是谭柏年使尽了伎俩,费尽了口舌,终于使潘家祥毁了约。
胡雪岩很快得知潘家祥毁约的消息,他不因为对方愿付一笔罚金而高兴,反而陷入莫名的烦恼之中。因为潘家祥的毁约若传到圈内人士耳中,将有损他的信用。潘家祥系山东富商,垄断了北方民间粮米市场,在商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胡雪岩向来以诚为本,视信用为生命,如今不能取信于潘家祥,有何面目见商场同仁?于是,胡雪岩打定主意为自己的利益而战。他沉思良久,想出了一套连环计。
第一环,寻找谭柏年的弱点。
胡雪岩在商场征战半辈子,极善于抓住对手的弱点和疏失,予以痛击,无往不胜,十分灵验。胡雪岩凭直觉认定谭柏年身为隆昌米行档手,老板不在店内主事,他必然营私舞弊以售其奸。石三官放任谭柏年作主张,岂无肥私劣迹?
胡雪岩搜索枯肠,细细回想与谭柏年做交易时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早就会忘记这些小事了。但胡雪岩毕竟是胡雪岩,他记忆力惊人,很快就记起一个情节:有一次在同谭柏年讨价还价时,谭柏年并不在意谷米的价码,只是要求按一厘二的回扣,把钱存到“裕和”钱庄户头上。胡雪岩觉察到这笔钱可能被谭柏年私吞,而石三官毫无察觉。生意场上,档手欺骗东家,“账房吃饱,老板跌倒”,这现象比比皆是。可以推测,此次潘家祥毁约与隆昌成交,谭柏年必然竭尽诋毁诽谤之能事,而为一大笔回扣力争,使他获得成功。
胡雪岩自知抓住对方狐狸尾巴,只须用力拖拽出洞,使其真面目大白于天下,则可战而胜之,挽回败局。
第二环,抓住谭柏年的把柄。
胡雪岩以存二十万两银子为条件,让资金紧张的“裕和”钱庄的档手谷真豪把“隆昌”米行档手谭柏年在“裕和”的存款数目告之。
谷真豪果然送来明细账,胡雪岩大喜过望,立刻按谭柏年每次存银的数目,推算出“隆昌”近年来的生意情况,隆昌米行再无秘密可言,而谭柏年从米行中攫取的不义之财也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