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近世之佛教 04

蒋维乔、黄忏华谈佛 作者:蒋维乔


第六节 民国以来佛教之曙光

自清光绪末年,变法维新,各地兴办学校;多有主张化无用为有用,改寺院为校舍,没收各寺之财产者;全国骚然;而地方无赖,又从而侵害之;僧人呼吁无门;其狡黠者,乃暗中托庇外人势力,以求保护。清廷知其弊,乃下明谕,遵祖宗法则,保护寺有财产;僧界略得宁息。及民国成立,佛教徒亦知自结团体,创设中华民国佛教总会;其时奔走最力者,天童山之住持敬安和尚也。

敬安率领江浙各寺院之代表,于民国元年,请愿于南京临时政府,要求下令保护寺有财产;事尚未成,而临时大总统孙文去职;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政府移于北平;敬安更纠合各省僧界代表,于元年之秋,至北平政府请愿;偶与内务部某议论不合,某挟官势威吓之;敬安大恚;归至法源寺,逾日而愤死。年六十有三。

敬安夙负物望,以诗僧名;及其死,朝野多惋惜之。袁世凯乃命国务院,转饬内务部,核准中华佛教总会章程;既而内务部亦于民国四年,颁布《管理寺庙条例》,施行至今;不可谓非敬安以身殉教之功也。

中华佛教总会;除保护寺庙财产外,亦有各种计划:如开设各宗专科大学、中学、师范、小学,及励行慈善事业等;虽未能按照章程,一一实行;然各寺庙中设学者,所在有之:此僧界革新之气象也。

至于居士方面,集合同志,设立佛教研究会者,各省各地,不期而同时并兴;虽规模大小未必同。然对于佛教为热烈之研究,则同一目的;如上海之佛教居士林、佛教净业社,则成立较久规模较大者也。

自杨文会祗桓精舍停止后;清两江总督端方,曾在南京,创办僧立师范学堂;初延谛闲法师主其事;未几;谛闲辞去,以月霞法师继之;辛亥革命,校舍毁焉。民元以后,沙门或居士,多有创立专门学校者:以宁波观宗寺观宗讲舍为最著;谛闲法师为主讲,宏扬台宗;毕业之弟子数十人,至今分往各地,弘扬本宗教义;江苏常熟兴福寺,则有华严学院,宏扬贤宗,月霞法师主其事;武昌则有佛学院,太虚法师主其事;厦门则有闽南学院;常州之清凉寺,则有清凉学院;近移讲座于上海,专弘华严,应慈法师主之;南京则有内学院,宜黄欧阳渐实主之;专事研究法相宗;以上各专门学校,或办至学生毕业为止;或至今仍继续办理;可见沙门居士,对于佛教上之研究,日进未已;至于居士之临时集合讲经会,请著名法师升座讲经,则无岁无地无之也。

研究佛教各团体,多有刊行杂志,以发表心得,兼沟通僧俗两界消息者;此亦昔时所未有,民国以来方产生者也。最初发刊者,有《佛学丛报》;于民国元年十月出版,其中颇多佳作;惜至民国三年,即以费绌而止;此后则有武昌佛学院之《海潮音》;上海天津居士林之《林刊》;上海佛教净业社之《净业月刊》;其间较有永久性者,则为《海潮音》,已赓续十余年之久;至内学院之《内学》,亦陆续刊行,而非定期出版物也。

刻经事业,南北各地,亦多有遵守杨文会之遗规,从事续刻《大藏辑要》以期其完成;最著者,有北京刻经处、天津刻经处,所刊经典,板式装订,悉与金陵刻经处相同。至重印全部藏经,则有上海频伽精舍翻印日本弘教书院之小本《大藏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日本之《续藏经》及《汉满蒙藏四体大藏全咒》。近又有朱庆澜、叶恭绰等,在上海集合团体,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是亦社会方面热心佛教者日多,故能有此成绩也。

民国以来,佛教所以有兴盛之曙光,其动机不外三端:(一)清末中外交通,西方学术输入;科举废,学校兴,学者思想解放,不复拘拘于儒家一孔之见;对外来科学,固喜从事研究;而对古来相传之学术,亦多为之整理;有文艺复兴之现象。(二)佛典单本之流行,得之较易,唤起学人研究之兴味。(三)元年至今二十余载,战乱不息;民生因苦痛而觉悟,遂皈依佛教,以求精神之安慰;故有革命时善战之军人,亦一旦屏弃万缘,祝发入空门者。有此三因:故南北各省佛教,一致勃兴,是不期然而然之潜势力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