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黄土地》:筑梦1984(2)

谋天下:从西北汉子到奥运总导演 作者:魏龙


1978年陈凯歌与张艺谋一同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只不过陈凯歌读的是导演系。跟张艺谋一样,1982年毕业以后,豪情满怀的陈凯歌也在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电影,完成自己的导演梦。虽然毕业后就分配到了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并且初出茅庐就担任副导演,比起张艺谋们不知道幸运多少,但是陈凯歌还是在苦苦寻找着属于他自己的那部电影。而此时的张艺谋,虽然《一个和八个》被封杀,但是在业界还是获得了声誉,张艺谋的事业梦想经过了第一次的洗礼,得到了膨胀,需要一部电影来表明自己是中国摄影界的NO.1。

于是,两个筑梦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最早《黄土地》叫做《深谷回声》,是当时陕西西安电影制片厂张子良的本子,被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老厂长魏必达获得。当时的广西厂经历了《一个和八个》的惨败,图谋东山再起,一震江湖。于是便看上了陈凯歌,也就有了《黄土地》这部电影。因为是反映陕西黄土风情的电影,同是广西厂并且家住陕西的张艺谋,便成为了《黄土地》摄影的不二人选。

每一个看完《黄土地》的观众,走出电影院时心里都不是滋味,甚至有着些许的压抑,久久难以释怀。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张艺谋通过摄影机给我们展现了深邃辽阔的黄土地、奔腾汹涌的黄河、高高的天空,但是整部影片体现出来的那种压抑却自始至终紧紧地压在心头,一刻也不能得到舒缓。

表现悲伤、表现哀婉、表现人性的无奈……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导演没有所谓票房的干扰,更多的是从心里把电影拍出来,因此艺术内涵基本上都要高于现在市场化的电影,哪怕是投资数十亿的商业大片。

作为摄影的张艺谋在这部片子里,大展才华,也通过这部片子获得赞誉。谈到这部电影的拍摄心得时,张艺谋曾经这样描述:"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中,我对天空的处理,对地平线的处理,对黄土的表达,对土地的描述,我觉得有一定的思想内涵。这是我们每一个去陕北的人都会有的体会,也是我第一次在影片的摄影构图中所要表达的主要的感受。今天重看《黄土地》,我觉得还是有这种感觉在里头。我不是说《黄土地》这部电影多么地了不起,今天再看,可能看到很多幼稚的地方,但是影片中那种人和土地的关系,对土地所阐述的情感,是今天拍不出来的。"

凭借着《黄土地》的出色表现,张艺谋获得了第5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以及法国南特亚非拉三大洲国际电影节、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两大国际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张艺谋的梦想实现了,这一切来得太快,短短两年,张艺谋便走到了中国电影摄影师的最高点,难免让人有些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出生在陕西的张艺谋,从小浸润在帝王的风水下,心中的梦想和期望也是那么地豪情万丈,当自己最初的梦想已经实现时,新的目标也就开始了酝酿,"总是躲在别人的背后不适合我,我需要有机会站出来,让别人知道我在导演里也是最棒的",这是张艺谋向中国电影界、向自己的同学发出的呼声。

难怪陈凯歌都要对张艺谋说:"艺谋,在咱们82届的153个同学中,有一点属你最强烈--心比天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