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的张艺谋,表面平静,内心火热,尤其那股对电影的执著劲头,让人刮目。虽然偶尔也去自己并不太熟悉的领域玩儿上一票,但终究是要回到电影上来。就像孩子,累了总要回家的。经历了《活着》封杀的痛苦和《图兰朵》的超脱后,张艺谋再一次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摄影机前,他太喜欢这门艺术了。
就在意大利的中国公主第一次来到太庙引吭高歌的时候,张艺谋已经开始了新的电影创作,这次,他破天荒地拍摄了主流电影。虽然电影的情节还是沿用了张艺谋的一贯做法,小地方、小人物、女性、与命运抗争,但是内容的串联和影片的意义,却是与以前大相径庭。
这一年是1998年,已经进入了20世纪的倒计时。经历过N多次封杀的张艺谋明显地感到疲惫,他离不开自己的摄像机,可是又不想割舍自己的信念,在痛苦与矛盾的折中选择后,他定下了《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面向中国贫困地区教育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剧中的女主人公有点像缩小的秋菊。作为一个代课的少年民办教师,为了帮助老师照看学生,经历了不少波折,其目的只有一个:学生们,一个都不能少。整个影片置于当代中国的希望工程大背景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环境都近乎于主旋律,于是他获得了政府级的"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同时,还因为这部作品与政策相符合,国家版权局特意为其下发了版权保护通知,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国产影片的版权实行如此正式的保护。
张艺谋的这部作品力打现实牌,以纪实为主要风格,纪实甚至统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学。尤其是演员的选用上,无论主配角,清一色的群众底牌,连名字都没换。他们没有经过任何的专业训练,全靠剧组人员的现场说戏来体会自己要做什么。其中,女一号魏敏芝甚至连电影的概念都模糊不清。将这种真实得过了头的做法用在电影中,张艺谋是第一人,也只有他,敢做这个第一人。
然而,影片出彩的地方还就在这种大气的业余上。演员以那种绝对质朴真诚的表演打动了观众,赢得了市场。
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对结局的处理尤其新颖。在遥远的贫困山村中,面对教育条件的落后和孩子们对知识和幸福纯真的渴求,无奈过后,辛酸过后,张氏电影第一次破天荒地出现了标准的大团圆结局。电视台带着城市的圣诞礼物和两个孩子回到了乡村,当彩色粉笔写满黑板的煽情段落过后,影片结束。这些是张艺谋利用视觉空间打造出来的乌托邦,从而体现出了艺术与生活的不同面。艺术永远是最能贴近理想的,而生活却只能属于现实。
后来,张艺谋在谈到《一个都不能少》时不无感慨地说:"这部片子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这恰巧是我们的一个目的: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来。我们拍电影的人,在今天电影市场的需求下,当然要把电影拍得好看。所以,我们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电影除了好看以外,还能告诉大家什么,让大家想什么,关心什么,爱什么……因为我坚信,观众的口味并不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单一和肤浅。"
故事讲完了,观众看到了张艺谋的转变,他选择并且拍摄这部片子,想到了转型,想到了融合,想到了选用全部群众演员以及全纪实的拍摄风格,只是,在影片平和的背后,总觉得,少了他原来的那股激情。人生就是这样,当一个人经历过了太多的起伏跌宕,总会到心累的临界点。
激情是人生活中的必需品、调节剂, 一般激情总是攀附在人的生命抛物线上, 摆弄着诱人的魅力…… 人到中年,不得不承认已失去了应有的激情, 也许谁都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可事实就是这样。激情已悄无声息地远离了你, 当对工作失去了热情, 当漫无目的的走在路上, 当懒得学习新东西, 当不主动接受新鲜事物新的观念, 当把大好时光消磨在麻将声中……也许真的失去了曾经的激情。
当然,张艺谋不等同于平常人,短暂的缺少激情,并不能代表他从此沉沦下去, 当失去激情后,张艺谋想到了生他养他的黄土高坡,那里有他熟悉的故乡和父母。于是, 他再一次回到故乡,开始了新的创作,《我的父亲母亲》也就应运而生了,随之而来的,还有我们熟悉的第二位"谋女郎"--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