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英雄》难圆的奥斯卡之梦…

谋天下:从西北汉子到奥运总导演 作者:魏龙


其实,《英雄》到底怎么了?情节过于虚恍?场面极具奢华?这些也正是张艺谋在转型期所呈现出的特点。他还是在讲故事, 只不过, 故事讲得过于华丽罢了。他在影片中色彩和视觉效果的应用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即使再苛刻的评论家也不得不承认,张艺谋的视觉感在中国是最棒的。

张艺谋的风格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无论故事,无论场合。我们可以仔细看看,在《英雄》里面,似乎有许多精髓是我们所非常熟悉的:书法、剑、古琴、山水、巍巍楼宇、漫漫黄沙、青山碧水、红墙绿瓦。这恐怕就算是奥运会的热身吧。按照时间来看,此时的张艺谋已经承担了制作北京申奥专题片的任务,不知《英雄》是否也有一点为奥运热身的感觉呢?

对于《英雄》这部大投入的作品,张艺谋更加热衷于颜色的运用。没有压抑的红,没有深沉的黄,取而代之的是大片肃杀的黑。以黑色为底韵展开,铺天盖地,无形中表现出秦王的威严与冷酷,象征一种庄严,一种力量。再辅以白、蓝、红、绿四种颜色,丰富而不失严肃。至于用黑色,也有一种历史说法:秦朝一直以"水德"自称,在五行之中,水的代表色是黑色,代表皇权与尊贵。这和我们以后经常看到的金色王朝大相径庭。

在场面上,《英雄》占尽了"奢华"二字,绝美如画。用人之多,排场之大,场景之精致,至今,无人能比。"棋馆厮杀"、"黄树林决斗"、"九寨沟湖面对打"、"剑穿笔身"等段落展示得精彩绝伦,让人过目难忘,着实让银幕前的观众大饱了眼福。在场面的设计和制作上,张艺谋自己也很满意,他曾经说:"几年后,观众会把《英雄》的故事忘了,但一定会记住里面几个画面,比如在漫天的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在飞舞,比如在水面如镜的湖面上有两个男人在以武功交流,在水面上像鸟一样飞。这是我觉得比较自豪的地方,这也是做导演的快乐。"

此外,《英雄》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存在的争议最多,叫骂批评的也最多。人们看惯了传统的武侠作品,那里面,更多的是一种存在江湖恩怨的打杀,缺少一种家国大义。而张艺谋的武侠正是建立在这种"大义"之上。难怪李连杰在《英雄》拍完后这样说道:"感谢张艺谋,给了我一次难以忘怀的武侠经历,他不等同于以前中国特有的武侠故事。"

《英雄》取材于传统的荆轲刺秦,却并没有按照我们的传统意识去书写故事,张艺谋企图塑造的是武侠电影中那种前所未有的大英雄。这个英雄可能是荆轲,也可能是秦王。秦王在这里从一个被所有人斥骂的暴君转向一个敢于向旧势力反抗的男人。从这点完全可以看到张艺谋那种见解独到敢为天下先的惊人气概。也正是因为他的反潮流而行,成了许多卫道士们辱骂的重点,什么粉饰太平、黑白不分之类的词句接踵而来。

对于秦王的理解,张艺谋应该不会输于任何一个人,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陕西,生活在秦始皇曾经生存过的地方。没有秦王,就没有西安,就没有八百里秦川……基于此,他那种对于秦王的感觉是别人所不能比拟的。同时我们也知道,历史是人写的,对于每一个打算挑战旧势力的人,所谓的历史学家都不会吝惜笔墨了。忽然感觉,张艺谋是在塑造一个颂莲、菊豆这样的秦王,一个有别与我们熟悉的秦王,只不过这个菊豆,是个男的,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相似的则是大家都在抗争旧的势力,旧的格局。如此一来,倒真又转回到了曾经的"张氏电影"上了。

《英雄》公映,得了骂名,也得了票房。国内超2亿的票房数字,在当时绝对有震憾力。不过,哲学家们曾经这样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奥斯卡也是,不希望看到两年的"最佳"都是一个风格,于是《英雄》落选,再一次败下阵来。其实《英雄》还没有公映的时候张艺谋就说过,"至于去不去奥斯卡、拿不拿奖项,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事情。得奖是破天荒的奇迹,不会重复发生。《英雄》不仅仅要考虑得奖,更要考虑让它有更广泛的影响。"由此可见,张导演看得还是比较开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