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这样解释自己与广州暴乱的关系:暴动的领导人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富裕的广东商人;自己不但没有参与暴动,还曾阻止过这种不轨行为,原因是那个谋反的广东富商想当皇帝:谋反之事,我实无之。前日说有人商之于我,意图谋反,此人系广东大绅,曾中进士,并且大富,姓某名某是也。我行医时,素与绅士来往,惟他尤为亲密。平时互发议论,以为即是国计民生之道,只知洋务亟宜讲求。所说之话,他甚为然,以我之才干,可当重任。故于中日相接莫解之时,专函请我回广东相商要事。我在香港得信即回见他,他曰:“我有密事告你,万勿宣扬。”乃述其梦云:“我身穿龙袍,位登九五,我弟叩头贺喜。故请你商量,何以助我?”我即问曰:“你有多少钱?”他答曰:“我本人有数百万两,且我承充闲姓,揭晓后始派彩红,现存我手将近千万,如立行谋事,此款可以动用,迟则失此机会。”我又问:“有人马多少?”他云:“我有法可招四万之众。”我答云:“凡谋事者必要先通在上位之人,方得有济,尔于政府能通声气否?”他不能应。况他之品行最低,无事不做,声名狼藉,我早尽知。他之所谋,只知私利,并无为民之意,我故却之,决其不能成事也。他寄我之函,的系亲笔。虽未将谋反之言说出,其暗指此事可以意会之词,亦可为证。是欲谋反者是他,而非我也。②显然,孙文低估了大清帝国情报系统的效率。
此刻,从宫中的慈禧太后,到跟踪他的刑部密探,整个帝国都清楚他确是一年前发生在广东暴动事件的主谋。
这个广东人除“孙文”之外,还有很多名字:中山樵、高野长雄、陈载之、中山二郎、高达生、杜嘉诺、孙逸仙等等。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普遍称他为孙中山。
百年以来,孙中山的名字被载入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
对于世界来讲,他是东方一位著名的民主主义者,具有梦幻般思维的思想家和从不屈服命运的顽强斗士。他的人生所表现出来的将温文尔雅与暴力反叛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结合在一起的神奇,令世界始终对中华民族近代意识的艰难觉醒充满巨大好奇。而对于中国来讲,无论被尊为“国父”还是“革命的先行者”,他所发动的一连串的暴动,连同他的家世、性格、举止、穿着,乃至爱情,都已成为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内容。他的画像至今仍会出现在中国各地重要的纪念日中,画像上的他上唇留有标志性的短须,穿着当年他亲自为国人设计的制服,坚定的目光穿越百年时光凝视着他的祖国的沧桑巨变。
中国近代史离开孙中山几乎无法叙述。但是,奇特的是,在近代中国天翻地覆的那段重要历史时期,他竟然远离自己的祖国长达十六年之久——十六年后,当他重新踏上自己的国土时,面对的已不再是掉脑袋的死亡之险,而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梳理出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的人生经历是困难的,因为众多的研究史料已将他独特的所作所为涂满了斑斓的油彩,历史的情节缘此在国人的追忆里被装点着,犹如充满写意性构想的中国戏曲文本。
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凌晨四时,即大清国同治五年农历丙寅年十月初六寅时,孙中山出生在中国广东香山县翠亨村。这个被潺潺溪流和青翠树木环绕的小村庄临近海岸线,距澳门和香港五六十里。孙中山后来说自己是“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③的确,他六岁便“到金槟榔山打柴,拾取猪菜。每年还要替人牧牛几个月,换回牛主用牛给孙家犁翻二亩半地的工价”。④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喜为人打仗,见群儿被人欺凌,则大抱不平,必奋勇以打,即打不赢,亦不稍退”。⑤他对社会不公的憎恨在懵懂中生成:“当我达到独自能够思索的时候,在我的脑海中首先发生疑问,就是我自己的境遇问题,亦即我是否一辈子在此种境遇不可,以及怎样才能脱离这种境遇的问题”。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对自己苦难缘由的思考,竟然直指紫禁城中的满清皇帝——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病故,醇亲王之子爱新觉罗·载湉即位的那年,孙中山才九岁,有史料记载,那时他在听了老人们讲述的太平天国的故事后,说过这样一句话:“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咯!” 虽然与父辈一样,他的头上也有一条表示顺从皇室的辫子,尽管他的童发编成辫子如同一缕细麻,但是,顶着这样一条发辫却怀有如此清晰的叛逆念头,对于一个臣民的孩子,特别是偏居于国土一隅的农家孩子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惊人的早熟。
十三岁的时候,孙中山去檀香山投奔哥哥孙眉。孙眉十五岁时远渡重洋谋生,凭借着坚韧与勤劳成为一位富裕的牧场主。哥哥希望孙中山受到良好教育,资助他先后就读于火奴鲁鲁意奥兰尼学校(男子初中)和奥阿厚书院(高级中学)。出洋的经历对于这个农家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 “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⑦很快,孙眉发现弟弟确实“穷天地之想”了,孙中山竟然要加入基督教。出于对弟弟人生走向的隐约担忧,孙眉迅速将弟弟送回国。
后来,孙中山在回忆檀香山的读书时光时说:“就傅西校,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者。”⑧回到故乡的孙中山很快就惹了祸:他和儿时的伙伴把村里的神像砸了,并且拿着铜钱到处说上面的文字不是中国字而是满洲字,因此统治中国的皇帝不是中国人。由于不被乡俗接纳,他被迫去了香港,先后就读于拔萃书室和中央书院。这期间,他与一个名叫卢慕贞的同乡女子结婚,同时受洗加入了基督教——直到四十余年后的弥留之际,孙中山仍然自豪地说:“我是基督教徒,上帝派我为我国人民去同罪恶奋斗,耶稣是革命家,我也一样。”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