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满腔心事(2)

1911 作者:王树增


凡关全体个人之事,及交涉之事,及设官分职,国家上之事,悉准美法办理。皇天后土,实共鉴之。一九○三年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弥漫全国,描绘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蓝图,已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激情。关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最早提出建国方案的是孙中山,即一八九四年《兴中会章程》中提出的“创立合众政府”。所谓“合众政府”,就是以美国为模式的民主共和政府。但是,包括孙中山在内,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像邹容这样详尽描绘出未来中国的民主政府是什么样子。邹容说他的民主思想来自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理、法国大革命史以及“美国独立檄文等书”。他阐述人民“合法反对权”的第十九条,甚至是对美国独立檄文原封不动的照录——如果政府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革命,这就是“天赋人权”。

在《革命军》的最后,邹容高呼:“中华共和国万岁!”“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万岁”是皇帝的专用词汇,而这个激情万丈的青年竟然把人民的自由称之为“万岁”,此乃开天辟地。

《革命军》一经出版,“举世为之轰动”,先后印刷二十多次,发行总数达一百一十万册。其鼓荡人心的力量犹如疾风劲雨,稍有社会良知的人读后便会“面赤耳热,心跳肺张,做拔剑砍地奋身入海之状”。于是,有志之士赞叹:“呜呼!此诚今日国民教育之一教科书也。”

邹容立即成为清廷的抓捕对象。

他藏在了虹口区一个传教士的家里。

但是,在听说另一个人被抓走时,邹容从藏身之地走了出来,此时距《革命军》出版仅两个月有余。

邹容决心与其共同赴难的那个人是章太炎。

激情四溢的两大才子同时入狱,举国为之震惊——“全国视线莫不注集于松江一角之地,以为满汉宣战,今其嚆矢。”嚆失,一种带响的箭,射出时箭未到而声先响,喻事之开端。

章太炎,浙江余杭人,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炳麟,号太炎。少年从师著名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俞樾。一八九五年因钦佩康梁公车上书,寄会费十六元要求加入强学会。一八九七年到上海,任《时务报》撰述,极力主张国家变革。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通缉,先逃往台湾再转而流亡日本。一八九九年秋天回国,在上海任《亚东日报》笔政。一九○○年剪辫立志革命。史书对于这位性格特异、风骨卓然的人物记述颇多,但大多是他晚年的逸事,那时候他已是“国学大师”、“近代鸿儒”。一九○三年,三十二岁的章太炎意气风发,卓尔不群。他穿着怪异,裤带总是松松垮垮的:“夏季,裸上体而御浅绿纱半接衫,其裤带乃以两根缚腿带接而为之。缚带不得紧,乃时时以手提其裤,若恐堕然。”他的行为和语言也常常令人意外:“上海爱国之士日聚张园,召号民众,以谋救止。太炎与蔡孑民、吴稚晖无会不与。稚晖演说,辄如演剧者东奔西走,为诸异状。而太炎则登台不自后循阶拾级而上,辄欲由前攀援而升,及演说不过数语,即曰:必须革命,不可不革命,不可不革命。言毕而下矣”。章太炎最重要的著述是《訄书》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訄者,逼迫也。

出版于一九○○年的《訄书》,原本具有浓重的改良主义倾向。出版几个月后,庚子事变爆发,章太炎意识到腐朽的清政府必须推倒,于是开始对《訄书》进行修订,删去其中主张变法改制的章节,增加了鼓吹彻底革命的文字。流亡日本时,章太炎见到孙中山,受其主张的影响,回国继续修订《訄书》时增加了大量的排满内容,同时对未来中国的政治样式和行政制度进行了探讨。正当章太炎细心“修订”自己的政治立场的时候,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掀起了保皇立宪的舆论宣传。对光绪皇帝依依不舍的康有为不赞成革命,理由是法国大革命通过流血换来的不过是拿破仑的独裁政权,中国如果发生革命就会出现很多的拿破仑。中国的变革只须等慈禧太后死了,那时光绪皇帝就可以真正掌权,新政便可以继续实施下去。从这一愿望出发,康有为对排满主张十分反感,他说现在是满汉共享政权,如果单纯责备满人专制,那就是汉人的不对了。

依靠专制的封建帝王来推动中国的政治进步,从而使得人民赢得民主和自由的权力,这无疑是天方夜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