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面目不清的资产阶级(7)

1911 作者:王树增


但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是:近代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

通常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于明末清初,那时中国出现了生产方式有别于传统手工业、形态原始的工业化生产。从工业化生产萌芽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与世界史的演进相对应时间并不算太晚。按照历史的一般规律,萌芽只要获得足够的条件就能顺势成长,从而将中国引向具备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体制。但是,众所周知,中国并没有按照这个历史规律发展。两百多年的清王朝没有给资本主义以任何生长空间,直到大清帝国倾覆之日,中国的资本主义依旧停留在萌芽状态。晚清,洋务运动兴起后,资本主义得到了某些发展,但是工业化的进展十分艰难,原因依旧缘于中国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质。这种特质异常坚固,犹如堡垒,令无论什么样式的资本运营都难以突破。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不是从工业革命和殖民地扩张中生成的,中国近代既没有经历大机器生产的工业革命,也没有为扩展贸易而进行的开拓疆土的殖民行为,因此不具备大规模的原始积累。中国货币资本的积累,靠的是严酷的赋税制度,即从本国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身上盘剥而来,这不但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原始积累,而且极大地制约着近代经济样式的大规模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令中国的资本与封建体制紧密相连,使社会形态始终保持着由官商、民办和买办三者形成的奇异的互生关系。另外,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是从手工业逐渐过渡到大工业生产的,而中国是在外力的强压下从手工业跳跃到大机器生产的,于是,所有的技术设备乃至原材料都需要依赖进口,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始终处在列强的控制之下。

中国资本主义脱胎于封建制度,反映到中国资产阶级身上,使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始终没有发育成熟的可能。因此,不成熟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其阶级结构与西方资产阶级大相径庭。西方资产阶级的主体,是由在近代工业革命中产生的城市市民发展而来,他们与封建专制制度没有任何“血缘”关联。而在没有近代工业的中国,是无法产生中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直到二十世纪初,中国依旧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即使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横陈海岸,中国的资本经济依旧没能融入全球的贸易往来中。在构成所谓资产阶级的社会阶层中,纷杂地聚集着商人阶层、官僚资本阶层、乡土士绅阶层、新型知识分子和旧式文人阶层以及封建官吏阶层。虽然拥有资产不是资产阶级的唯一标志,但问题的关键是,产生资产阶级的必要条件之一,即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在近代中国从来没有建立起来。因此,组成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阶层,无不被封建经济体制和社会形态所制约。这就让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如果可以称之为一个阶级的话——其阶级面目格外地模糊不清。

面目不清的阶级所领导的革命将是一场怎样的革命?

就在孙中山奔波于美洲和欧洲的时候,因为清廷自《苏报》案开始对舆论的残酷镇压,国内反政府人士认识到革命需要行动,行动首先要建立起革命组织。于是,各种各样的团体纷纷涌现。

就对辛亥革命的影响来讲,首推华兴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