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当死胜于活着的时候(3)

1911 作者:王树增


刘师培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奇特的人物,其翻云覆雨的人生经历如同一部传奇。一八八四年六月,他生于江苏仪征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博闻强记”、“过目成诵”,十二岁时已读完四书五经。庚子年参加扬州府试,中秀才;第二年参加江苏省试,中举人;第三年参加全国会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刘师培却名落孙山。心情黯淡的他去了上海,结识邹容、章士钊、蔡元培后,由专心书斋以搏功名迅速转变为“激烈派第一人”。他改名刘光汉,取光复汉族之意,参加了诸如中国教育会、暗杀团、军国民教育会、光复会等所有激进的革命团体,除了秘密联络、策划谋杀之外,他还担任着《苏报》、《中国白话报》、《醒狮》、《广益丛报》等所有激进报刊的撰稿人。他的革命热情之高,文章数量之巨,令人叹为观止。他和林獬合作的《中国民约精义》分为上古、中古和近世三卷,风靡一时;他的《攘书》和《中国民族志》阐述的民族融合之“大中华”立场,令人耳目一新;他还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学教科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国地理教科书》、《伦理教科书》、《经学教科书》,以一人之力而有如上巨作,在中国历史上尚无先例。同盟会成立后,刘师培立即入会,并成为同盟会主办的《民报》撰稿人,他激烈鼓吹革命的文章每每得到一片喝彩。但是,不久之后,他便转为无政府主义者,以惊人的写作能力全力宣传无政府主义。他最惊人的主张,是他自创的“人类均力说”。即在“人人独立”的基础上实现“人人全能”。如何达到这一目的?须对全人类进行详细规划:打破一切国界和一切社会秩序,每一千人划为一乡,每乡设立“老幼栖息所”,人一降生,无论男女都要进这个栖息所。儿童六岁开始学习全球通行的世界语,然后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半工半读,三十六岁之前干重体力劳动,三十六岁之后干轻活……无法得知这个神思飞扬的才子是在何种情境下设计人类未来的,他的无政府设想带有强烈的复古色彩,其结论是中国的封建制度优于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显然是一种历史倒退。刘师培设想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如果真的实现了,生活在这样强制规定下,还能“人人独立”吗?就是这样一个激烈的革命幻想者,一九○七年却突然间投靠了朝廷大员端方,一面继续激烈地鼓吹无政府主义,一面却把革命党人的动向秘报朝廷。刘师培到底是怎样的人,是一个历史谜团。无可置疑的是,无论他标榜自己是什么人物,在他身上集中散发的是中国旧式文人的特征。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无政府主义信奉者大有人在。东京的同盟会总部专门成立了负责暗杀的部门。负责人是一个名叫方君瑛的女同志。辛亥革命前的历史证明,相当多的暗杀都是同盟会员实施的。《民报》主要撰稿人章太炎深受无政府主义影响,他憎恨封建专制,但对资本主义制度也深恶痛绝,认为资本主义根本不是人人平等,所谓议员代表的都是豪门的利益,进而他认为“国家”就是一个荒谬的词汇,讲爱国是迷妄,讲建国是悖乱,讲救国更是近乎猥琐。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更为荒诞的设想,即人类理想境界应是“五无”之境:“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也就是说,直到世界都消失了,才是最圆满的理想:所谓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者,说虽繁多,而无人类为最要。以观无我为本因,以断交接为方便,此消灭人类之方也。然世人多云,天地之大德曰生,阴阳匹偶,根性所同,不应背天德而违人道。嗟乎!人在天地,若物之寄于康瓠耳,器非同类,则无德之可感,体无知识,则何物之能生。且原始要终,有生者未有不死,即曰天地之大德曰生,何独不云天地之大德曰死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乃老子已知之矣。显然,这个性格怪异的革命才子,已把外国的无政府主义与中国老庄的清静无为、佛教的空虚幻灭混杂在一起了。

孙中山不赞成无政府主义,也不赞同暗杀行为,他认为那是说书人讲的神仙故事,不可当真:无政府之理想至为高超纯洁,有类于乌托邦,但可望而不可即,颇似世上说部所谈之神仙世界。(吾人对于神仙,即不赞成,亦不反对,故即以神仙视之可矣。)一般认为,无政府主义是小生产者极易产生的思想倾向,只有小生产者在极端痛苦之下才可能产生不切实际的幻觉。尽管中国盛产小生产者,但是无论清末还是民初,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并没有市场,中国也少有长期坚守无政府主义的人。究其原因,可能是近代中国始终面临着巨大的民族生存危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始终占据着社会思潮的主流,以至于别的主义很难有立足之处。

但是,暗杀行为却贯穿于辛亥革命前期的历史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