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当死胜于活着的时候(2)

1911 作者:王树增


罗兰夫人,一个被送上断头台的法国女人,在近代中国却赫赫有名。她是法国吉伦特党领导人罗兰的妻子,是法国政治沙龙里富有主见的女主人,当极力推动变革却又无力遏制革命的吉伦特派全面崩溃,代表着平民最终利益的雅各宾派挟民众之威开始搜捕政敌的时候,她因拒绝跟随丈夫逃亡而在家中从容被捕。在狱中,她将自己选择死亡的理由说得很明白:“我的被捕,让我能够将自己作为牺牲奉献给丈夫,同时与我所爱的人结合。多亏了刽子手们,让我的义务和我的爱情能够并行不悖。”这个法国女人为丈夫的政治理想和情人的精神追求殉死的悲壮与浪漫,自一七九三年她在断头台上尸首分离的那一刻起,感动了无数的政治家和革命者,全世界都在流传这个女人结束自己三十九岁生命时说过的两句话,第一句是: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第二句是: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

罗兰夫人被曾风靡世界的无政府主义者视为英雄。

风行于二十世纪初的暗杀主义,理论上源于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十九世纪末流行于欧洲,二十世纪初传入日本。中国近代新式知识分子了解和接受无政府主义大多是通过日文书刊的翻译介绍。无论有多少派别,无政府主义的共同点是:否认一切政府和国家,倡导采取破坏、暴动和暗杀的手段达到其政治目的。晚清新式知识分子之所以接受无政府主义,源于清王朝的极端腐朽和残暴。陷入精神和肉体绝境的反抗者,无法分辨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区别,他们也无法摆脱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平均主义、老庄的虚无主义、儒家的大同学说、佛家的出世哲学以及颇受中国人欣赏的刺客侠士之风,再加上基督教义的平等自由、西方宪政的民主思想等等,各种学说复杂地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有着奇特中国特质的“中式无政府主义”。这种无政府主义使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弥漫着血腥之气。

《清议报》赫然刊文,名为《杀人篇》:支那其亡矣!支那其亡矣!亡而存之,有术焉,是惟杀人。杀人其不得已乎!噫,使舍此而外,别有术焉足以存吾种保吾国者,则亦何乐而为此矣。将欲生之,必先死之,不能驱之与俱死,必不能援之与俱生,是故死也者,生之渡津筏也。仁者不畏死,以其爱生也;仁者必杀人,以其欲生也……人有恒言:文明者,购之以血。则岂惟志士之血而已,必有民族之血、贵族之血、百姓之血与志士之血相揉相剂相倾相搏,而文明于以生……中国改革,倡于戊戌。当是时,真伪杂糅,人人言保国,人人言维新,一哄而已。自六烈士之杀,而新旧泾渭于是分矣;而志士之气,乃激而愈奋,不动不止矣……掷一人之头以易千万人之头,流一人之血以致千万人之血,以千万人之头之血造亿万世之文明,以度无量之众生,何其重也!⑥中国社会广泛谈论无政府主义始于一九○三年。

那一年,梁启超发表《论俄罗斯虚无党》一文,言虚无党之宗旨“以无政府为究竟”,因“政府者害物也”,所以“废之”胜于“存之”。而虚无党主张的“不行暴动手段,而行暗杀手段”,“无一不使人骇,使人快,使人钦羡,使人崇拜”。⑦《苏报》也刊出《虚无党》一文,公开呼吁实施暗杀:“杀君主、杀贵族、杀官吏,掷身家性命以寒在上之胆,岂有他哉,亦维持其百折不挠之气概以为之。虽有水火蹈之不顾,虽有落网冲之若素,磊磊落落,直破生死界而出之耳!”⑧《浙江潮》刊登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号召国人舍身“奔走尽瘁于社会中,行铁血手段”,“牺牲一人,视天尺咫呻吟于铁窗间如乐土也”。⑨《新湖南》更刊文称赞俄国无政府主义者使用各种爆炸物暗杀高官的举动十分壮观,言“非隆隆炸弹,不足以惊其入梦之游魂;非霍霍刀光,不足以刮其沁心之铜臭”。⑩一九○四年,留日归来的林獬(署名白话道人)在他创办《中国白话报》上发表《国民意见书》,其中一节名为《刺客的教育》,文章开列了世界上著名刺客以及被刺杀者的名单,被刺杀者中包括俄国皇帝、奥国皇后、美国总统、意大利国王、西班牙首相、芬兰总督……文章还列举了刺客行刺的几大好处:其一是容易成功,花不了多少钱;其二是能促进社会进化,单枪匹马地杀尽各种权贵,给他们人人都吃上一刀,社会的进化“不晓得有多少快的速率”;三是,中国人不是要面子吗?当刺客可以光宗耀祖:“博个丈六金身的铜像,比那老死牖下,把头靠在腌臜老婆子手里,呜呼哀哉,总好几万倍。古人说,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们要晓得当今世界,什么皇清敕授文林郎,什么诰授光禄大夫,比屁还要臭一百五十倍。你们若要死后的名誉,除了做刺客,再没有好封典了。”

其实,在辛亥革命期间,真正接受无政府主义的,只有以吴稚晖为首的世界社和以刘师培为首的社会主义讲习所。

一九○三年夏,吴稚晖因避《苏报》案前往英国。两年以后,从美国来到欧洲的孙中山在伦敦拜见了吴稚晖,当年在日本对面见孙中山不以为然的吴稚晖后来说,世俗的伟大是“有条件衬托出来的”,而孙中山的诚恳以求、平易近情是出于他天然的伟大品性。由此,这一年的夏天,当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后,吴稚晖毫不犹豫地在伦敦入会。一九○七年,吴稚晖到巴黎,组织世界社,创办《新世纪》杂志,除了系统地介绍无政府主义理论之外,还向国人大力宣传大同世界的理想。无政府主义理想的大同世界,没有政府、没有军队、没有法律、没有阶级,众生公平,人我无界,应有尽有,各取所需,因此“恰恰然四海如春”。吴稚晖提出,三民主义是实现无政府主义的必经之路,因为天下大同的前提是天下为公,而要做到天下为公,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皆不可忽视,其中最重要的是民生,即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类自然也就进入了大同社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