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 家庭教育:纵容、棍棒

为什么好人总吃亏,为什么坏人常得逞 作者:公隋


在很多犯罪资料的调查中,青少年犯罪占有很大比例,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有很多是在青少年形成。这就是说,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犯罪有直接的影响。一方面,家庭的纵容,对青少年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使他们放纵自己的行为,进而走向犯罪。另一方面,棍棒下的教育,激起了青少年的反叛,致使他们走向犯罪。

有位儿童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天下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家庭教育。很多孩子都是因为错误的家庭教育逐步形成扭曲的心理和人格,从而葬送了自己的人生。而这些都源于两个词:暴力和溺爱。这就是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暴力式家庭教育下生长的孩子往往都很叛逆、狂燥,相信拳头的作用。而被溺爱的孩子往往都很脆弱,不懂宽容,因为都是别人宽容他们;不懂大小是非,因为只要他们要求的,都能得到满足,他们想做的似乎没有不对的。

关于家庭的纵容引起的犯罪,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农村家庭里,一对夫妇老来得子,非常宠爱这个男孩子。特别是母亲,对儿子的宠爱达到溺爱的程度。

这个家庭本身不富裕,但是为了让儿子吃好的、穿好的,夫妇俩起早贪黑地下地干活。有一天,儿子从外面回来,手上紧紧攥着一个东西。母亲很好奇,问他是什么。儿子很紧张,不敢说话。在母亲的追问下,儿子把拳头打开,原来是一个鸡蛋。

“鸡蛋哪里来的?”母亲问。

儿子支支吾吾地说:“从隔壁家拿的……”说“拿”的时候,声音非常小,他做好了被母亲骂的准备。但是母亲竟然很高兴地问:“儿子,你好有本事啊!怎么拿到的?”

儿子抬起头,开始兴奋了:“隔壁大婶不在家,门又忘记锁了。”

母亲兴高采烈,夸奖儿子聪明。

十多年过去了,这个男孩子长大了。他跑到了城里去打工,但是始终没有稳当的工作,整天与一帮不良青年瞎混。

有一天,他们潜入一家人家里偷东西,被当场抓住。但是由于情节不是很严重,他仅仅被拘留。

就这样三番五次之后,他越来越觉得这个世界不劳而获的东西是最好的,偷窃使他更具有一种兴奋和刺激感。

终于有一天,他们参与了一个集团盗窃活动,盗取国家文物,而且在逃脱过程中还犯了命案。他逃了很多地方,还是没有逃脱法网。最后,法院判处他为死刑。

在行刑之前,他要求见他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颤巍巍地来到了儿子面前,儿子泪流满面,要求再吃母亲一口奶。母亲答应了,出人意料的是,儿子咬掉了母亲干瘪的乳头。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启蒙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成长。父母引导的方向不对,那么孩子将来的人生方向也是错的。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提倡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几乎都只有一个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孩子要什么,父母就会给什么。这种孩子要么就是狂妄自大型的,长大了之后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要么就是心理脆弱型,他们不会独立面对人生各种困难和挫折,同样容易走上不正规的道路。那些家庭里的小公主、小少爷们,有哪些走上社会之后能干大事呢?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传统,认为棍棒下出孝子,认为严格的教育能让孩子更有出息,于是对孩子严加管教。在农村,集中体现在一些父母没有文化的家庭中,这样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跳出农门,对孩子管教非常严格,成绩不好就棍棒伺候。在这种“棍棒”教育下,许多子女要么产生逆反心理,养成说谎的劣习;要么感到家庭没有温暖,离家流浪,在社会上开始违法犯罪。

有这样一个少年犯写他怎样走上犯罪道路:

我的父母都是工人,小学文化,带着我到城里打工,他们辛辛苦苦工作就是为了让我考上大学。我知道他们的心思,但是我又特别好玩。为此,父母总是打我。学习差了,挨打;与别人打架,挨打。我被父母打的次数记都记不清了。有一次,我被打得浑身都是血晕子,打完了还叫跪着,不准睡觉,在这样的家里怎么能呆得住?不久以后,我干脆离家出走,与社会上的哥们混在一起,吃喝玩乐,偷抢嫖赌。

棍棒下不出孝子,反而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形成畸形性格,或离家出走,或产生报复家长的心态,为以后的犯罪埋下伏笔。另外,据一些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常挨打、挨骂的小孩不但身心受创,而且智商也会比其他幸福儿童低。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的全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个性发展,进而影响孩子的人生之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高,社会应该普遍重视家庭教育的质量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