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 心理失衡:付出没得到应有的回报

为什么好人总吃亏,为什么坏人常得逞 作者:公隋


很多人认为,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这类人大多数都付出很多东西而暂时没有得到回报,或者是懒得付出就想得到回报。受到要求公平的心理影响,他们便整天要求公平合理。当公平没有出现时,他们会感到愤怒、忧虑。这种消极情绪导致他们出现一种极端的行为,要么用一些不能见光的手段打压其他人,要么报复这个组织,甚至社会。

想要回报,必须付出,这是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在纽约,有这样一位无人不晓的富翁,他每天同一时间都让司机开着豪华轿车到中心公园去溜达一圈。在这里,他注意到:每天上午都有位衣着破烂的人坐在公园的椅子上,死死地盯着他住的豪华旅馆。

一天,百万富翁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要求司机停下车并径直走到那人的面前说:“请原谅,我真的不明白你为什么每天上午都盯着我住的旅馆看。” “先生,”这人答道,“我没钱,没家,没住宅,只得睡在这长凳上。不过,每天晚上我都梦到住进了那所旅馆。”百万富翁听了以后,对他说:“今晚你一定能如梦以偿。我将为你在旅馆租一间最好的房间,并付一月房费。” 几天后,百万富翁路过这个人的房间,想打听一下他是否对此感到满意。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人已搬出旅馆,重新回到了公园的凳子上。

当百万富翁问这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梦见我睡在那所豪华的旅馆里,妙不可言;一旦我睡在旅馆里,我就梦见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这梦真是可怕极了,以至于完全影响了我的睡眠!”

不劳而获的东西,只能让你寝食难安。

自然界是公平的,因为没有人为因素,有付出就有回报。但是牵涉到人类社会,社会资源的分布就没那么公平了,因为这是我们的先天因素:环境和机遇。比如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他们的教育资源、成长起点就不同。所以出现了“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种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现象,让许多人不满,使得人们在推崇具有“累计优势”群体的同时,也产生了剥夺他们优势的动机和行为。

就比如在学校里,有些孩子家庭富裕,有些孩子家庭穷困。家庭穷困的孩子成绩好,但是他们吃的、用的都不如那些家庭富裕、成绩差的孩子。他们感觉心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心理,让他们产生一种不满情绪,从而出现了偷窃之类的行为。

在一个城市里,我们能看到那些开奔驰、宝马的,还有骑自行车的。前者西装革履,后者衣衫破烂。其实,这些衣衫破烂的人他们付出的汗水更多。他们不论严寒酷暑,起早贪黑,就是为了过上好生活,但他们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他们想要的生活状态。然而,也不能说那些开奔驰、宝马的人没有努力过,他们也曾努力过,他们的努力有效率,所以短时间过上了好生活。虽然不排除他们自身资源,比如父母留下的产业和资本,但是这一切是他的父母有本事。既然你的父母不能给你留下什么东西,那么就只能更辛苦一些,为下一辈留下足够的资本—这是现在中国的社会现实。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是不付出就绝对没有回报,不努力就一定没有结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