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生命重于气节

为什么好人总吃亏,为什么坏人常得逞 作者:公隋


坏人没有骨气,更没有气节可言。摇尾乞怜、跪地求饶,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留得青山在,以后得势了再收拾那些侮辱他们人格的人。确实如此,中国人特别看重气节,为了气节,丢了性命。然而,现在想想,生命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对我们的生命负责。

据说,在越战期间,一架美国直升机被击落,一名叫史密斯的飞行员被越南人民军抓获后,赶忙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连连叫到:“我投降!我投降!”听说参战的美国军人都带有这样一张纸条。

如果换做是中国人,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杀身成仁,投降是一种莫大的耻辱,没有骨气,没有气节,丢人现眼。中国人太重气节,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年,齐国发生大灾。一个叫黔敖的人准备了一些食物放在路旁,发放给路过的饥民。

一个饿极了的人出现了,他用衣袖遮住半张脸,趿拉着鞋,两眼昏暗无光,摇摇晃晃地走过来。

黔敖左手端着饭,右手提着壶,大声吆喝道:“哎!过来吃!”

那人抬起眼睛看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吆喝着施舍的饭,才饿成这个样子。”说完,摆摆手去了。这个人最后因为不肯吃嗟来之食而被饿死。

很多人说这是为气节而死,死得悲壮,死得有尊严。也有人说,这人为了争“气节”这口气,连呼吸的气都没有了,不值得。这是严重的不为生命负责的态度。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饿死是小,失节是大”,气节远远比生命重要。所以才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故事,流传千古。但是我们所熟知的大圣人孔子,他带着众多门生游走于列国,唾沫横飞地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却得不到各国政客们的认可。为什么呢?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人人都想着怎么存活下去,原始儒家思想“气节大于生命,理想大于现实”又有多少人接受呢?生存都成问题了,讲究气节,能够有什么实际的作用?

生命重于泰山,有了生命才有了一切。真正能够忍辱负重的人才是强者,生命就是这些强者重新开始、重新站立起来的本钱。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里我们看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株十族的人—方孝孺。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

继位为明惠帝,惠帝听从兵部尚书的削藩建议。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挥军南下。惠帝也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名满天下的第一大儒、翰林学士方孝孺之手。 终于在建文帝四年,朱棣从他的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了大明江山。这时候,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朱棣。只有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对于方孝孺这个人,朱棣确实舍不得杀他。当年朱棣挥师南下的时候,他最依赖的谋士姚广孝送他到郊外,跪地向他请求:“方孝孺是个才学出众的人,当我们取得胜利的时候,他肯定不会降服于您,但请您不要杀他。杀了他,那么天下的读书种子就没有了!”朱棣同意了。

朱棣到了南京城,他即位要拟即位诏书,想让方孝孺来写。方孝孺不但坚决不从,还存心为建文帝鸣不平。他身穿孝服,到了殿上,一句话不说,就开始大哭。

朱棣见他那样,就走下宝座,劝他说:“先生不要自己苦自己。我只是

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方孝孺问:“那成王在哪里?”朱棣回答:“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为皇帝?”朱棣道:“他尚年幼,国家需要有能力的大人治理。”方孝孺步步紧逼:“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呢?”此时朱棣已经很不高兴,但还在忍耐,说:“这是朕的家事。”同时,朱棣命人把笔墨准备好,并对方孝孺说:“诏告天下的即位诏

书,一定要先生起草才行。”

方孝孺挥笔写下了几个大字:“燕王篡位。”写完后,方孝孺就愤怒地将笔扔到地上,并高声说:“你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给你起草诏书的,你是一个篡位的贼子。”

朱棣强压怒火:“你不怕死,难道你不怕株连九族吗?”方孝孺立刻回敬道:“就是株连十族又能拿我怎么样?”朱棣勃然大怒,将其重新投入大牢,并且决定株方孝孺十族。朱棣大肆

搜捕方孝孺的亲属,还包括他的门生和朋友(即第十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杀害,被杀者共达八百七十三人。临到最后杀方孝孺时,方孝孺谩骂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将方孝孺的嘴割裂至两耳,并割下舌头,随后处以腰斩之刑…… 斩成两截之后,方孝孺没有立即死去,连写了十二个半“篡”字才死去……

方孝孺这样的气节,而今看来都让人佩服不已。时代需要忠贞之士,但是一时的“忠贞”又能起到什么实际作用呢?死了873人,朱棣是篡位了,死了这么多人,他照样是皇帝。有后人这样评价方孝孺:不识时务,祸及族人;成全了方孝孺的“气节”,却有873条人命无辜受死。

有这样一句话:“气节,圣者发明它,智者利用它,只有愚者才会信守它。”气节固然重要,这是做人的原则,但是生命更可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