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一向是北京人的爱物,从清静的宅门到人声鼎沸的大杂院,从布置典雅的华居到破烂不堪的陋室,一年四季皆有鲜花可看,春夏秋冬皆有绿叶可瞧。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所”,而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老北京人来说,则应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花”了。
北京人爱鲜花养鲜花之历史由来久矣。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之《帝京景物略》即有:“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等大段记载。有清以来,崇文门外之花市、东庙隆福寺集、西庙护国寺集,相继形成规模庞大的鲜花市场,四季兴隆,蔚为大观。
京城地处北方,早年冬季奇寒,区多风沙,对都市人生活威胁极大。凡久居京城者,无不苦寒,更苦风沙,于是将对春的企盼之情,寄托在岁首开放的鲜花上,在案头摆一盆水仙或迎春、腊梅,任凭外面风饕雪餮,室内却争奇斗艳、香满襟袖,一派春意盎然,颇有出尘的意味。
来自浙江、福建等地的水仙,必须经过北京西南郊区黄土岗花农的熏制加工,方能花叶并茂,售之于市。虽说费了很多周折,但价钱极便宜,彼时民风之淳厚,由此可略见一斑。因其价廉,故家家户户皆购数株置于玲珑古雅的瓷盆或紫砂盆中,与那翡翠似的叶子,白玉般的花朵,相映成趣,泛着缕缕的幽香,今人心骨皆清,顿生飘飘神仙气。
迎春花以其早春花先叶开放而故名。经花农巧手修剪后,嫩枝丛生,花团环拱,灿如黄金,香细而清。北京人喜其“迎春”之名,且花期较长,能自腊月陆续开至翌年二月,故亦皆争购之以点缀年景。善养迎春之家,深谙修剪之术,精心护理老干令其矮而粗壮,使千枝万叶皆从老干旁逸斜出,状如圆伞,俟花盛开后,望之似金塔,其绝妙功夫,则使花农相形见绌也。
在冷洞子中培育出来的腊梅,尤受青睐。此种岁首鲜花经花农精心养护、艺术剪裁,老干横生、盘根错节,以自然古朴、清秀淡雅见胜。其花以疏落为佳,娇艳玲珑朵朵可数。以泥盆栽之,外面尚需有五彩细瓷套盆,则更见其典雅。套盆普明清两代官窑所出,图案以“八骏图”、“暗八仙”、“喜鹊登海”等吉祥内容者为上品,价值高于梅花数十倍,二者相得益彰,更增逸兴。碧桃比腊梅更为娇艳。其花色红白兼有,花瓣重叠,百媚欲流,望之醉眼。
穷人们点缀陋室春色,另有一套极省钱甚至不花钱的办法。喜看青葱绿叶,则以清水泡盘儿麦子或蒜瓣儿,并用红纸条拦腰一围,自有催人奋发的勃勃生气。想着鲜花,则种几棵“死不了”,碧绿的小碎叶,粉红的小碎花,那浓浓的春意,一发便不可收拾。
早在元朝,北京就有了花木业,历明、清数百年,一直很兴旺。有名的花乡十八村,位于北京南郊丰台一带。这里得天独厚,酸性沙质土壤,溶肥渗水,适于花木生长,因此出现了很多花农。
北京气候,一年有四五个月温度偏低,花农就创建了“花洞子”,即现在的温室。严冬季节,室外天寒地冻,室内温暖如春,照样培育鲜花。众多花农,各有所长,各有绝招,互相竞争,争奇斗艳,促进了品种培植和质量提高。赵家楼村的牡丹,能控制在春节时开花,而这时的温度一般在摄氏零下十五度上下。樊家村吕家专养黄月季,开花早,花形好,香味浓,技压群芳。潘家庙村庞家,挖沟种植玉兰三百六十株,上建高大玻璃棚,玉兰长到三丈余,直径六七寸,为华北独有;当时只有广东有这样高大的玉兰。宠家玉兰花开时,一挑插花五六十斤,每斤卖银洋六元。
花乡十八村花木业的兴盛,与北京是几百年的国都有着直接关系。首先,皇宫中需要大量名花异草。慈禧太后喜爱佛手,大太监李莲英常亲到以培植佛手著名的马家楼村卢家选购,有时一次买几十斤,一斤价白银五两。
皇亲国戚、达官显宦、富商大贾聚集京都,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喜庆寿宴、送礼行贿,都不惜重金购买名贵花卉。过春节,不仅要买单株的梅花盆景,还要买松、竹、梅同植于一盆的“岁寒三友”,玉兰、迎春、牡丹合植于一盆的“玉堂春富贵”;过中秋节,要买桂花;婚嫁要买石榴,取“榴开百子”、人丁兴旺之意;办丧事者,要买用松柏枝和白色花朵扎成的“松鹤”、“松鹿”之类,后来则改为花圈。
清末民初,清朝的遗老遗少,赏花之兴不减当年,雄厚家底足够开支。北洋政府的官僚、军阀,附庸风雅,购买名花,亦不惜重金。在北京居住的外国人增多,花农适应其爱好,培植郁金香、石竹等外国花草,或扎成花篮、花束,卖给花厂子,供外国人选购、崇文门因地处东交民巷附近,这种洋花厂子有六七家之多。
很多商店业务上需要鲜花。北方人喜欢喝花茶,茶店大量收购茉莉花、玉兰花、玉赞花熏制茉莉花茶等商品,黄上岗、白盆窑村的花农即以培植玉兰、茉莉为主。中药店收购芍药、枇杷叶、藿香等鲜药材。糕点店收购鲜玫瑰花制作玫瑰饼。
市民为装饰房间、点缀庭院,购花木者也不少。尤以石榴、菊花、水仙、月季、夜来香、晚香玉销量较大,花贩沿街叫卖,古城四处飘香。
北京的腊月,天气最冷。谚云:“腊七儿,腊八儿,冻死寒鸦儿;腊八儿,腊九儿,冻死小狗儿;腊九儿,腊十儿,冻死小人儿。”可是,就在这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的季节里,在花儿市、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等庙会上,以及大街店铺中,小巷深院里,随处可见鲜花。
每年一到腊月十五,那些来自花木之乡的花农们便纷纷挑着花担拥进城里,或集中于庙会集市,或走街串巷,争先恐后地叫卖各种鲜花。
花担的两头各是一个用荆条编成的圆柱形大筐,内壁糊有两层高丽纸,筐底中间放有炭炉,筐口上覆有穹窿形的筐盖儿。如此严实而温暖的简易设备,足可以保护各种娇嫩的鲜花免受风寒的袭击。
虽说是寒冬腊月,但那鲜花的品种比起春、夏、秋三季却更为丰富多彩。打开筐盖儿,一股炭火的热气扑在脸上,暖烘烘的;热气中融合着馥郁的花香,沁人心脾,钻入襟袖。俯视筐中,映入眼帘的有腊梅、碧桃、迎春、瑞香、佛手、香橼、水仙、海棠、子孙石榴。子孙葡萄等各种奇葩异草,碧枝翠叶,姹紫嫣红,令人目迷五色,心旷神冶。子孙石榴与子孙葡萄象征着多子多福;老人们盼望人丁兴旺,子孙满堂,都喜欢买一两盆,摆在八仙桌或几案上,终日笑眯眯地望着那些坠弯了纤细枝丫的石榴与葡萄珠儿,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在这些名贵的鲜花中,瑞香最受人欢迎。此花是世界名花,也是我国传统名花。《楚辞》称之为“露申”,民间称之为山梦花、千里香、雪冻花。其所以名为瑞香,是来源于宋代《清异录》中记载的一段神话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庐山一老僧于庙后石凳上入静,梦中间花香浓郁,欣然而起,若有所悟,便于四周枯草中寻觅,竟得翠叶香花一株,欣然移植盆中,供于佛前,名之曰:“睡香”。未几,春节至,而花香不减,敬佛者益多,四方奇之,咸谓老佛所赐,乃一年祥瑞之兆,遂易名“瑞香”。宋代诗人王十朋吟《瑞香花》曰:“真是花中瑞,本朝名始闻。江南一梦后,天下仰清茶。”就是写的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