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流传着一句名言:“股票是一个风险教育场所。”股票虽然是获利机会较多的投资手段,也是难以捕捉、风险很大的理财手段。股市瞬息万变,它的高利润让无数的股民为其奋战。股票的涨落最为惊心动魄,每一次中小型的升浪都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每一次大型的升浪,给战略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获利时机。然而对待股市,要端正态度,不要盲目跟风,记住:股市不是摇钱树。
大多数自认为是投资者的人,会在一天之内挣到钱,并且在一周之后又赔了进去。因此,他们没有金钱上的损失,但也没有赚到钱。但是,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投资者。乔治是一名优秀的证券经纪人,他常说:“令人遗憾的是十分之九的客户都赚不到钱。”乔治接着解释说:“虽然这十分之九的投资者没有赔钱,但他们却也没能赚到钱。”普通人常常看到:场内经纪人在交易日的开盘时大喊买订单或者卖订单,或者看到某位大亨在一场交易中赚到数百万美元,或看到股票价格暴跌后,投资者跳楼自杀。其实,这些都不是投资。真正的投资,是谨慎而又老谋深算的。
研究投资的顶级大师奥肖内西说:“投资虽然不一定要以标准普尔500指数作为参考标准,但需要明确直觉思维投资法和机械投资程序之间的相同之处。”奥肖内西认为,在过去的五至十年中,大盘股是最好的。然而再往前46年的数据却显示,当时买小盘股是明智之举,那些资本总数还不足2500万的公司发行的小盘股,着实让投资者们大赚了一把。
增加股市动荡的因素有很多,每个人对市场走向和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的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你看财经台的新闻节目,那里会有所谓的专家说:“股市过热,6周后会暴跌。”10分钟后,另一个专家又会说:“股市将会继续上扬,不会发生暴跌。”面对这样高风险的股市,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显得尤为重要。
沃伦·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中始终坚持长期投资,至少是5~10年,这需要坚持投资他熟悉的领域,坚持做自己熟悉的股票。“做熟不做生”是决不动摇的操作方法,巴菲特对此有高度的自信心。
但是巴菲特不是天生就会炒股的,11岁时第一次买股票,他鼓动姐姐与自己共同购买股票,他们合资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每股38美元。他满怀信心地等待出手赚钱。然而,该股不断下跌,姐姐很气愤,不断埋怨他选错了股。值得庆幸的是,该股价格很快反弹,上涨到每股40美元,小巴菲特沉不住气了,将股票全部出手,赚了6美元,扣除佣金,净赚5美元。正当他得意的时候,该股价格狂升,姐姐又埋怨他卖早了,由此他收获了教训。
巴菲特上大学时,就对投资特别痴迷,他还成为了“金融教父”—本杰明·格兰姆教授的得意门生。格兰姆教授自己开办了一家投资公司,他是最早研究用各种数学方法来分析股票与行情,而不是靠感觉选择股票的专业人才。教授以自己的实战经验向巴菲特传业授道,学生心有灵犀,一点就通,终身受益。经过系统学习和名师指点,巴菲特不再靠运气来选股,而是变得更加理智。课余,他继续在股市中小试牛刀,并多有收获,被同学称为股市的“奇才”。
从巴菲特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炒股的成败,首先选股是关键,而股市操作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超强的心理承受力。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选择好股票和操作好股票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股票来说,选择一支好股还是差股有着天壤之别,选对了,你可以高枕无忧,轻松赚钱。如果选错了,则会让你饱受套牢之苦,备受煎熬。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选股时,应尽一切努力去规避风险和争取最大的利润,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其办法是:
(1)以市盈率为标准,先对所有的股票进行第一次的整体筛选。凡高于目前市盈率平均数的股票,都暂时把它圈出来,以备进一步筛选。
(2)从公司的成长性角度考虑,对所有股票进行第二次筛选。只要是每股收益净增长超过0.15元的股票,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成长性股票对待。
(3)综合分析。进行两次筛选以后,还要对股票进行一次筛选。将前两次筛选后的股票放在一起,凡两次都被选中的股票,将它做上标记。然后根据业绩排序,进一步缩小范围,然后对经过反复筛选的股票再一次地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其公司规划、目标、行业状况、公司在行业的重点地位以及历年财务状况、分配方案、股票在市场中的表现等,最后作出抉择。
股市虽然能让一部分人一夜暴富,也可以把一些人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股市不是一般人能闯荡的。股市震荡惨烈,跌涨反复,巨大的风险和利润共存,炒股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前瞻智慧,端正态度,成功选择机会,这样才能在这高风险与高利润同在的股市中获利。
哈佛商训
俗话说得好:“股市有风险,涉足要谨慎。”选股时要异常谨慎,操作时决不冒进,才能在稳中求得小胜;积少成多,也能收益不少。因为股票的上涨有一定的时间周期,所以投资者要明白“以时间换空间”的炒股原则,买入一只潜力不错的低价股后,一定要有耐心、有信心地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