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史迪威成为了美国驻华首任语言教官。他的中国朋友给他起了个中文名字史迪威,意味着历史、启发、威武。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当他到了北京试着用自己学习的汉语进行交流时才发现,原来之前自己学的是广东话。此时中国正是军阀混战的时代,学生们高举着“民主”“科学”的大旗走上街头进行游行,史迪威对他们改变中国所作的努力,深表同情。
史迪威在工作之中设法找了一个真正了解中国的机会。1920年经历了严重饥荒之后,红十字会国际赈灾委员会拨款修筑公路,派史迪威到山西担任筑路工程的总工程师。四个月的时间里,史迪威与6000名中国劳工,进行了深入的接触和了解,在这条为了运输食物而修建的“黄河公路”上,并肩劳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史迪威来到乡下,他们对这位外国人奇怪的长相非常好奇,更令他们惊讶的是这位外国人却能用中文和他们交谈,中国话居然能从一个老外的嘴里蹦出来。通过与史迪威的接触,工人们渐渐地接受了这位工程师,并经常跟他聊天,相互交流着自己的想法。参与山西筑路工程,加深了史迪威生涯中的中国印记,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这条公路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成了“二战”史上最重要的公路之一。
不管外部世界如何纷纭复杂,史迪威一家在使馆区外靠近东城根的北总布胡同的小院里,度过了宁静美好的时光。
“我被视为中国人的朋友,而日本人则把我看
作麻风病人”
1926年,史迪威又一次得到了去中国的机会,这使他非常高兴,全家人都觉得非常有回家的感觉。之后史迪威晋升为上校,并于1935年7月7日重返北平时,作为军事观察员,他要思考的问题是中国的未来、日本的扩张以及对美国的影响。令他难以想象的是,两年后这一天爆发的事件,将彻底改变整个中国以及他自己的命运。
1937年7月7日,日本从卢沟桥大肆入侵中国,日军的暴行让史迪威深感厌恶,他破例采取了不合常规的方式,以示自己心中的不满,他把自己给美国情报部的电文,公开地放在办公桌上供记者参考和拍摄,他的目的是使世人能够了解日本在关内进行入侵的真实情况。
卢沟桥事件之后,中国的华北战事不断扩大。他来到了张家口,当时日本人对他非常不礼貌,极其冷淡和傲慢。史迪威是憋了一肚子火,但是他为了摸清情况,也只好委曲求全。他当时去前线考察,感到非常不满,因为日本人为外国武官们安排的军事考察的线路,都是事先指定的地点,看事先安排好的东西。
史迪威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自己已经和这场战争无缘了,不是我没有信心和兴趣,而是我被视为中国人的朋友,而日本人则把我看作麻风病人。”
中国由于缺乏统一的政策和防御计划,加之武器的落后,造成抗战初期的节节败退,这些都让史迪威深感焦虑和担忧。但是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自己的国家为了得到幻想的安全,对日本的侵略无动于衷,那时美国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卷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