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下属要宽严相济

度心术与韬晦术全集 作者:公隋


 

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

大意

朝廷官员,是具备一定才能的人,管理他们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实例一

宽严适度的吕蒙正

宋太宗时期,有人上奏说,在汴河专门从事水运工作的官吏中,有人私自将官货运到其他地方去卖,众人都有很大的意见。

听到这个消息,宋太宗说:“完全根除恐怕太难了。此事不要太认真,只将那些首恶分子惩办了即可。只要不妨碍正常公务,不必过分追究了。总之,这也是为了确保官货的畅行无阻呀 !”

宰相吕蒙正非常赞同地说:“水若过清则鱼不留,人若过严则人心背。君子都看不惯小人的所作所为,但老过于苛求,恐有乱生。不若忍之,使之自省。这样才能有利于朝政。从前,汉朝的曹参就认为,在善恶的量刑上应该宽严适度。谨慎从事,必然能使恶人无所遁形。因此,圣上所言极是,小事上切不可太苛刻。”

吕蒙正以不与人计较而出名。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大步走了过去。

其他官员为他打抱不平,准备将此人查问出来,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

散朝后,那些官员还是愤怒不已。吕蒙正却对他们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一辈子都得耿耿于怀,多不好啊!所以千万不要再去查问了。再说,这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人们都佩服他气量大。

简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谦虚待人,大度容人,不仅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还可以化解仇恨和怨气,使我们活得更坦然。

实例二

李世民轻以化人,严以惩奸

唐太宗李世民,以赤心求天下贤才而著称,他也十分注重用轻罚来教育和挽救有过失的官吏。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情被揭露后,唐太宗召见长孙顺德,既诚恳又十分严肃地批评他说:“若能勤览古今,以自鉴戒,弘益我国家者,朕当与之同有府库耳。何乃不遵名节,而冒发闻乎!”

唐太宗不但不治他的罪,还当众赐给长孙顺德绢数十匹。长孙顺德果真被唐太宗对自己的爱护、谅解和诚挚的情意所感动,悔不该当初,羞愧得无地自容。日后大理寺少卿胡演问唐太宗:“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何不以法绳之,反而又赐之以绢呢?”唐太宗回答道:考虑到他的过去,假如他还有廉耻,那么“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由此可见,唐太宗的轻罚,不是故意放纵,而是对人才的一种极有力的争取、笼络、感化、批评、教育、诱导。果然长孙顺德改恶从善,尽忠相辅。别的大臣也被唐太宗此举所感动,深感唐太宗体贴臣无微不至,更乐意尽忠。

唐太宗征高句丽,攻打安市的时候,因为城内死守,多次未能攻下。于是唐太宗被迫停止攻击,征发数万民工,在城边修筑土山,想沿山而攻城。不料山体倒塌,把城墙压坏。正好此时守山将领傅伏爱私自离开部队,高句丽以数百士兵,从城墙缺口出战,进攻土山上的唐军。守山的唐兵无首,在惊骇中乱成一团,高句丽兵士乘势夺占了山头,并挖壕沟而守之,给攻城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派傅伏爱守山的李道宗,一听此信吓得面如土色,光脚走到唐太宗帐前请罪。唐太宗说:“按罪,汝当死,但朕以汉武杀王恢(按:汉武帝二年伐匈奴,王恢没有抓住战机出击匈奴,使整个军事部署失败,王恢被处以首谋不击之罪,下狱死),不如秦穆公用孟明,且有破晋盖牟、辽东之功,故赦汝罪。”道宗感激万分,以孟明为楷模,拼死力,夺回了山头。

唐太宗这样处理既保存了力量,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李道宗的积极性,不仅达到了夺回山头的目的,还体现了对下属的宽容和爱护。

唐太宗注重轻罚,但还不失时机地施以严惩,由此巧妙地运用了轻以化人,严以惩奸的方针。当时的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劝唐太宗开采宣、饶二州银矿,说这样每年可得数百万缗。唐太宗却说:“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卿未尝进一贤,退一不肖,而专言税银之利。昔尧、舜抵璧于山,投珠于谷,汉之桓、灵乃聚钱为私藏。卿欲以桓、灵俟我邪?”当天就罢免了权万纪,这对不进贤者是当头一棒,对进贤者却是个极大的鼓励。

唐太宗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严惩与轻罚,从而赏罚分明,政绩显赫。

简评

“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人们的心态也各不相同,所以对待有进取心的人我们要宽宏大量,善于与他们交朋友,对待懈怠或心术不正的人,就要加以区别,对他们要敬而远之,而不是与他们同流合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